宋韵烟火·礼仪篇③丨如何正确“打招呼”?
宋韵迹忆     

“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和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打招呼”。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人对于“礼”字看得非常重,可不能礼数不周!

我们经常看到古装影视剧中,君臣之间都是行跪拜礼的,每当臣子见到皇帝,都要下跪磕头,上朝磕头,觐见磕头,接旨也要磕头。我们很多人也认为“三跪九叩”就是中国古代君臣间的传统,但是真实的历史,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中国从上古开始确实有着跪拜磕头的礼仪,但是礼仪和卑躬屈膝是两回事。中国古人历来讲究“跪天、跪地、跪父母”,跪天地和父母是出于内心的敬重,但是对君主下跪,只存在于元明清。

在诸如《春秋》和《资治通鉴》一类的古代典籍中,没有关于君臣间“下跪叩拜”的记载,也就是说中国自秦汉以前,最起码是没有下跪这一说的。这也符合中国古汉人的风骨,古人言“男儿膝下有黄金”,他们甚至把尊严看得比命还要珍贵。

在汉唐之际,大臣向皇帝汇报工作时,基本是跪坐,具体参考日本如今的坐姿。日本派遣遣唐使,就是在唐朝学了这一坐姿,一直沿用至今。需要说明的是,跪坐不是下跪,而是当时社会普遍的坐姿,原因很简单,当时没有高脚桌椅。

到了宋朝,大臣向皇帝汇报工作时,基本是站着。当然,一些重臣或老臣,依然可以得到座位。有这么一个故事:宋仁宗和包拯聊天,包拯吐沫星四处飞溅,宋仁宗只敢偷偷的擦一擦,当时两人就是面对面坐着聊天。

元朝开始,需要行跪拜大礼了,到了明朝,也保留了下跪的习惯,到了满清,真正的“三跪九叩”形成了,这个时候的臣子似乎变成了皇帝口中的奴才了。乾隆时期就有外国使臣来中国拒不跪拜的故事,当时可把乾隆气坏了。

行礼除了君臣见面,还有平民见官、官与官之间、民与民之间、男与女之间,宋金的行礼简单概括为南揖北跪。

宋朝男子只在特殊场合行跪拜礼,一般行揖礼,口中念念有词,称唱喏。揖后又叉手在胸。宋代的启蒙类教材《训蒙法》载,“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以左手紧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翻译一下:行叉手礼时,两手交握于胸前,用左手三指握右手大拇指,左手大拇指向上伸直,小拇指向着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

我们从宋代的图像史料还发现,宋朝大臣在私人场合,向皇后行叉手礼即可。南宋宫廷画师绘画的《女孝经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便绘有一个场景:皇后与皇帝、大臣见面,大臣行叉手礼。

女子由于有头饰,一般是下跪而不叩头,两手着地。只有在特殊丧礼,不戴头饰,也须叩头。宋朝女子一般行礼,也是低头曲身拱手,口中须念“万福”。

宋话本《错斩崔宁》中有一处细节:“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独行无伴,却是往那里去的?’小娘子还了万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权歇在此。’”可见,宋朝时,男子向女子行礼时,一般为揖礼;女子则还以“万福”礼。所谓“万福”礼,是指女性行礼时,双手相交至胸腹间,微曲膝,低首,同时口念“万福”。

概括一下在宋代,男人行叉手礼,女子行万福礼。最后以文天祥的故事作为结尾,宋末文天祥被元人抓住押到忽必烈面前,忽必烈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誓死不从,他说下跪那是你们北方胡人的做派,我们南人只作揖,是从不随便跪别人的,由此可见汉人风骨。

  作者:颜春燕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