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风尚·寻宋③丨“潮神”张夏与张夏祭
宋韵迹忆     

张夏的治水功绩使萧绍百信赖以安生,他以身殉职的崇高精神也令人感怀,在官方推崇与民间普遍崇祀下,张神信仰在萧绍地区广泛流行,并发展成一项祭神、娱神于一体的民间信仰活动——张夏祭。

张夏祭在历史上有春秋两祭,清雍正三年(1725)浙江巡抚上疏朝廷,称“张夏实为浙省江海保障之神,请加封号,修整庙宇,春秋致祭”,春秋两祭延续至今,称“春祀秋偿”。春祭在农历三月初六日张夏神诞之期,从初四开始至初六持续三天。秋祭在农历八月十八日“潮神菩萨生日”,也是“观潮节”,从十六日开始至十八日。张夏祭规模盛大,礼制周全,伴随着祭神、娱神等各式活动,热闹非凡,尤其以新林周张夏行宫保存的祭祀仪典最为完整。

祭祀时,要在神像前设供。上方摆太师椅两张,黄罗伞两顶,前放案桌;案桌两旁放花瓶和插花,中放四季时果、三牲福礼、牌位、香烛;案桌前放“金山银山”,最前面放一只纸船(因张神为船上落水而殁),船内盛放经忏和佛度,在祭祀最后一天由道士读榜致祭,拜神结束后烧榜焚化。

祭祀中要举行道场,十三头道士三班“拜皇忏”及“潮神忏”,《潮神忏》是过去钱塘江两岸潮神殿在重大祭祀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属于大忏,需以九宫形式鼓乐吹打拜颂。忏文内容包括“请神”、歌颂张夏功德、敕封有关尊神和潮神、请求消灾解厄、请求诸神施恩赐福、谢诸神垂慈等,并烧纸送神。同时也进行佛事活动,各方信士(以女为主)吃素念佛三天,最多时上千人,信士到庙,必先礼拜,并献香烛。春祭第三天,有司(多为县官)开锣喝道,前来公祭,先上供品,再读祭文,后参拜致祭,场景庄严肃穆。

祭祀仪式中伴随着会戏、庙会等娱乐活动。张夏行宫庙南原设有“万年台”,春祭时三天三夜大戏,新林周村家家户户杀鸡宰鹅,迎接亲朋好友来看戏。戏文节目中必有《目莲救母》,台下观众以海塘斜坡为看台,人群攒动,场面壮观。

春秋两祭内容基本相同,但秋祭中还有一项重头戏,即“迎会” 。八月十八日当天,抬“张老相公”神像,从新林周开始,“迎会”到沿塘各村,直至坎山。新林周有专门的“迎会”队伍,近旁村庄的特色队伍亦踊跃参加,还另请一些高难度的专职人员表现。迎会队伍行列有固定排列顺序:

第一拨叫“白神”,边走边舞“鬼舞”,配鼓、钹两样乐器。

第二拨是“大五丧”,有三十至四十个小伙子扮演,各画鬼脸,手持“耥叉”,边走边舞“耥叉舞”,舞蹈活泼,动作幅度较大。村与村扮演的“五丧”要互相抢打。“五丧”队伍还有“鬼王”在后压阵,也可根据情况增加龙灯、鱼灯、马灯、摇船、“背驴子”、“彩棚”、“戏茶瓶”、高跷队、秧歌队等文娱队伍。

第三拨是“皂隶”,约有二三十人,身穿“皂服”,腰佩皂刀,持“肃静”、“回避”等牌及罗伞、旗帜,兵器、乐器、火铳、炮仗等,边吹打边放鞭炮。

第四拨是“拜香灯”,身着道袍,手拿长柄香炉,炉中点着香,面朝神像,倒退着边拜边走。

第五拨是轿夫打扮的八个强壮青年,抬着“张老相公”神像,大摇大摆地走来。

最后面是“保镖”队伍,武生打扮,几十人不等,负责押后。民国时期,新林周村迎会,保镖一律佩“驳壳枪”,穿十三排大纽扣的白绸衫,腰系白褡膊,威风凛凛。

张夏祭传承数百年,2015年被列入萧山区级第六批非遗保护传承项目,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夏的治水精神也在一代代传承中得以延续,不断积淀、内化为更深厚的精神力量。

  作者:潘婷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