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在浙江萧山衙前镇东北隅的洛思山上的一处窖藏,出土了兽面纹铜簋(guǐ)、铜鼎、匪鉴斯铜镜、提梁盉(hé)、田作琱(diāo)戈、青铜菩萨立像等10 件青铜器。其中绝大部分为宋元时期铜器,现这批青铜器皆藏于萧山博物馆。本期开始萧博君将带领大家认识其中几件宋代青铜器。
在介绍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自然铜(红铜)与铅、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不同的器物其合金配比不同,铅锡成份越大青铜越硬脆。人们把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的时代称作“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形成,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经过15世纪,其特点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这种时代文化和文明的物化形态。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样在工艺美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青铜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杂器等,种类繁杂,形制多样。
今天萧博君将为大家介绍的便是青铜盛食器的一种——簋(guǐ),自名为:
宋代以来长期被误释为“敦(duì)”,1935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方确证为“簋(guǐ)”。《周礼》郑玄注:“方曰簠(fǔ),圆曰簋(guǐ)。盛黍稷稻粮器”。簋(guǐ)器为陶制或青铜制,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商周盛行。簋(guǐ)器口一般呈圆形,功能是盛放粮食。西周早中期以后,常以偶数组合与鼎搭配,是重要的礼器。形制较为多样,基本特点为有中空的腹部,有圈足或三足,多有两耳或无耳,部分有簋(guǐ)盖,极少数器口呈方形。
萧山衙前洛思山窖藏中出土有两件簋(guǐ),一为圆簋(guǐ),一为方簋(guǐ)。
兽面纹铜簋(guǐ):侈口,缩颈,腹部外鼓。圈足,外撇。无盖。两腹侧饰有一对兽形耳,耳下垂珥。腹部前后各饰一对兽面纹,间填以“回”字形纹。圈足饰火焰状纹、“回”字形纹。圈足外底部饰有菱格形纹。高 9.6、口径 11.4 、底径 9.9 厘米。
兽面纹四足方簋(guǐ):兽面纹四足方簋(guǐ)1件。口为方形,窄折沿。上有盖,四角有榫与器口相合。盖腹略深,顶略平,盖捉手呈环状,盖顶四角有四兽首环钮。短直颈,丰肩,鼓腹。腹部两侧饰一对兽耳,下有方形垂珥。方圈足,下有四兽蹄形附足。腹部饰一对大兽面纹,器盖、颈部、圈足均饰有相同的凤鸟纹。高 17.7、口径8.2—9.1、底径 8.4—9.5 厘米。
这两件兽面纹铜簋(guǐ)的造型,都与宋元时期出土的铜簋(guǐ)相似。皆为敞口,圆腹,高圈足,附双耳,前者耳下垂珥。且都饰有变形兽面纹、“回”字形纹等。兽面纹铜簋(guǐ)又与《重修宣和博古图》中的“周刺公敦(duì)一”相似,再加上宋代以来提倡恢复三代古礼,制作祭器之风盛行。因而,推断这两件青铜簋(guǐ)为宋代崇古仿古之风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