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风尚·说宋⑨丨宋代的浙东运河与西兴堰闸
宋韵迹忆     

大家肯定都知道在2014年的时候,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获得了成功,其中就包括了浙东运河。浙东运河始于春秋,盛于南宋,它西起西兴,经由萧山、绍兴最后由宁波入海。早在1700多年前,它就从萧山穿城而过,到了南宋,浙东运河上更是出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我们现代农村百姓有句口头禅“要想富,先修路”,而早在陆运并不发达的数百年前,没有国道公路和高速公路,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讲——要想富,走水路。那个时代的浙东运河不仅起着灌溉作用,还担起了航运、漕运、水驿的重要任务。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政权,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终于在绍兴二年也就是1132年,在临安府安定下来,绍兴八年正式定为行都。将行都安于此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杭州地理位置优越。杭州位于大运河南端,又在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和钱塘江三条水路的交汇点上,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各路上供财赋,大都可以通过水路运至杭州。宋高宗在位时曾一再强调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当时海外贸易收入超出北宋最高额的两倍多,达200万贯。宋政府当时制定对外政策也都是从有利于海外贸易作为出发点,鼓励市舶纲首招徕外商,如“招商引资”得力,可以封官,极大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就这样,浙东运河不但让南宋临安城的百姓吃上了海鲜腊鲞、福建荔枝,还帮助宋高宗大兴海外贸易,赚了个盆满钵满。

浙东运河有着那么悠久的历史,自然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更迭。运河上的许多设施也逐一出现和演变,永兴闸便是其中一处。它正向我们诉说着历史。

闸是一种用门控制水流的水工建筑物,由堰埭改进而来。在北宋的时候,西兴与城厢的运河之内相继建成了两座水闸,它们的建成是为了阻截钱塘江洪潮涌入运河。在此之前,钱塘江咸潮倒灌内河,带来大量泥沙和咸水,致使河道淤涨,农作物灌溉受损,而且退潮后内河水外溢流失,水位降低,影响航运。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萧山县西10里200步有清水闸,县西12里有浑水闸,均为北宋景德年间所建,这是西兴建闸的第一次记录。闸名是据所处地段运河水色而命名的,浑水闸离江口近,水浑浊,清水闸距江口远,水色自然清澈。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南宋乾道三年疏浚西兴至大江沙河20里,并浚闸里运河30里,通便纲运。后来可能因泥沙淤积,闸又遭废弃。直到南宋嘉定十七年汪纲重建闸。汪纲当时在绍兴府任职,主管浙东安抚司公事,以萧山有古运河,西通钱塘,沙涨30余里,阻碍舟船,于是就开浚8000余丈,又在江口处建闸使淤泥不能入,河水不得泄。陆路则铺砌自西兴至萧山等城市的路面。每10里建一施水房舍,以道士管理。于是舟车水陆,不问昼夜寒暑均可畅通无阻。汪纲重建的这座西兴堰闸,历经多年,最后就演变成了以萧山古称命名的永兴闸。永兴闸不仅是西兴运河的内外节制闸,也是萧绍平原排涝灌溉的枢纽工程。它由两道闸门组成,套闸结构,两道闸门之间相距20多米远,为船闸,当年这闸门可以通过20米长的船。水闸跨度宽4.4米,为双闸门。目前,我们还能在西兴古运河上看到永兴闸的闸槽遗迹。

浙东运河,从灌渠到漕运历经辉煌,见证了浙东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虽然随着时代大潮走向了幕后,但是作为先人们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有保护它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惟愿运河永世传承,它的明天千年万年!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