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风尚·说宋⑦丨萧绍“妈祖”——张夏
宋韵迹忆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这个人物,相信各位一定都不陌生。在我国,妈祖被人们神话成了海神,而妈祖崇拜更是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的重要民间信仰。

在萧绍地区,也有一位“妈祖”,他便是百姓口中的潮神——张夏。“沿江十八庙,庙庙供张公。”这句俗语在萧绍大地上广为流传。张公为何人?为什么会得到萧绍百姓如此的崇敬?说起来,这和波澜壮阔的抗潮治水有关系。

钱塘江水孕育了萧山的繁荣,却时刻威胁着江岸百姓的生存。因此,历代政府格外重视海潮防御,多次以泥土、竹笼等垫筑海塘,抵御潮水的侵害。但土塘坚固性差,容易冲毁,竹笼同样容易损坏,需要经常维修。到了北宋年间,钱塘江海塘已经多年失修,沿岸百姓深受潮患之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夏开创性地以石塘代替土塘和柴塘,建成坚固的海塘防线。

张夏是萧山长山人,家中排行老五,也称十一郎官,他的父亲张亮曾是吴越国刑部尚书。北宋年间,张夏以工部郎中出任两浙转运使开始主持筑塘治水工程。

张夏主持修筑的石塘充分利用了前人的技术,却又有科学创新。首先将土塘与石塘结合,外侧用石块叠砌,内侧用土堤垫筑。因为石块防浪潮和水流冲刷,土堤防透水。并且砌成了上窄下宽的梯形端面,使堤身结构更加稳固。

张夏不仅在海塘修筑技术上有所创新,更将筑塘与护塘结合。在潮汛期间,他组织了二千士兵,分别把守在了每个河段,保证海塘的安全。塘外江潮汹涌,塘内河流宁静,百姓安居乐业。

非常可惜的是,在一次钱塘江江堤抢险中,张夏不幸落水殉职。作为当时的一个中央部级高官,又是豪门子弟出身,能在大潮水破堤的现场,奋不顾身,亲临指挥实属罕见。

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不仅感动了两岸百姓,也得到了历代帝王的多次封赏。他被仁宗皇帝敕封为“宁江侯”又加封为“英济王”,被宋徽宗封为“安济公”,被南宋高宗理宗、度宗分别敕封为安顺王、显应侯、护堤侯;被明朝熹宗、思宗封为灵应英济侯与灵应大帝;被清世宗、穆宗封为静安公与静安绥佑公。九个皇帝敕封了十次,延续了八百多年。

在民间,张夏崇拜日益兴盛,他被老百姓神化为钱江总潮神,各地的重要水口也都修建了纪念场馆。

无论是海神妈祖,还是潮神张夏,他们都在为战胜自然灾害,又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努力。如今,更是有许许多多的张夏,在为守卫边防,为挽救生命,为抗洪、抗震救灾奋不顾身,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