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明十三陵,你会发现一个“现象”:长长的一条神道两旁,矗立着一堆石人、石兽,他们或坐或立,或威猛或谦恭。这些石人、石兽我们统称为石像生,他们显示着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看的是两座南宋时期的石像生,他们是武将的形象,头顶戴盔,身披铠甲,双手持剑,左右手相互交叠,按着腰腹前的剑柄,体态威仪。历经几百年的日晒雨淋,他们的服饰、铠甲还是那么栩栩如生,冠缨、甲胄、袍服、佩剑等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面部结构也把握的很精确,五官硬朗,英姿飒爽,庄严却不失亲和力。在武将两边有两座残损的石马,虽然破损厉害,但我们依旧能够清晰地看到马鞍、缰绳、马镫,还有许多精美繁复的装饰,这让我们不禁想象它们驰骋沙场的样子。
那么,这些石像生守护的墓主人又是谁呢?他叫王佐,23岁就状元及第,是山阴县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王佐当官后,他的顶头上司是宰相秦桧的儿子秦禧。王佐早就对秦桧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的卑劣行径恨之入骨,除了公事外,他从不与秦禧多说一句,更不会阿谀奉承,还说了一些大实话。于是,秦禧就找借口弹劾他,使他屡遭罢免。秦桧死后,宋高宗才重新起用他。王佐先后在江西、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做官,刚正不阿,平定作乱的妖人;德政亲民,深受百姓的爱戴。王佐死后,朝廷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陆游为他写下了墓志铭,称赞王佐“有德有勋”。
眼前的这些石像生原本正是守护在王佐墓前的,然而墓已被毁,他们来到了我们博物馆门前,如今他们所守护的世界早已换了人间。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座武将的眼神不是直视前方,而是微微俯视,似有谦和之意,外表虽然威武,但是内心却透露着文气,这与宋朝采用重文轻武的方略有关。宋朝为了避免地方官员对于军权的私下操控,选用大批通晓军事理论的文官进行军政事务的监督,衍生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儒将。比如范仲淹、岳飞,他们都是具有大儒风范的文官出身,但是甘愿肩负国家存亡,成为了一个富有节操实力的军事将领。文官挑起军政大梁后,武将在文官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开始接受儒学的熏陶,由原先在战场上杀敌的孤勇之将转变为肩负国家重任的爱国之将。
而到了南宋,一个偏安于江南的王朝,以临时落脚点的心态暂居在山水美丽、经济富饶的江南。因此南宋石像生都打上这样的标签:武将不威猛,文臣不张扬,石马很温驯,石虎很可爱。
博物馆四周很安静,站在这两位武将面前,感觉自己很渺小,就像一个孩子毕恭毕敬站在大人面前等待训谕。然而,仔细端详又觉得他们很可亲。看着他们的身影,我们仿佛还能回到南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