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风尚·说宋②丨张夏和他的北海塘
宋韵迹忆     

“钱江秋涛”闻名中外,观潮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盛行,“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然而钱塘江潮在带给人们视觉盛宴的同时,也频频给两岸人民带来灾难。为抵御潮患,人们在河口两岸修建起挡潮防浪的海塘,它就像海上长城一般保护着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讲与海塘有关的故事。

海塘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口,因此在杭州境内有大量古海塘的遗存。大家在镜头中看到的这些石块,就是萧山北海塘的一部分, 位于萧山区衙前镇新林周村。如今它已成为这段海塘路的路基。杭州的海塘修建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华信的土塘,历朝历代不断更新完善,又出现了竹笼石塘、柴塘等形式,种类十分丰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是直立条石塘,它是用六面修凿平整的巨条石叠砌七层而筑成的。这种石塘的堆砌方法来自于张夏。或许镜头前的您对于张夏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他是北宋时期的萧山长山人,在仁宗景祐年间任两浙转运使。他曾沿西兴到坎山 “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张夏首次将柴塘改建为石塘。他的这番“改建”,开创了“叠砌法”的先河。

历史上这里是钱塘江的一线堤塘,面临江潮,背靠萧绍平原,位置十分险要。张夏曾经驻守在此,亲临指挥,带领军士治水救灾。然而在一次抗洪抢险中张夏不幸船翻落水,直到第二天,军士才在下游找到他的尸体 。

张夏生前因治理萧山和钱塘两县水患的丰功伟绩多次得到朝廷嘉奖;因公殉职后,被朝廷追封为宁江侯,历代屡次追封,当地百姓敬奉他为“潮神”,并尊称他为“张老相公”。民间更是有“沿江十八庙,庙庙供张公”之说。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便是新林周村集资重建的“张夏行宫”,它距离我们刚刚看到的海塘不足百米。这里的墙上还保留着清朝同治年间绘制的壁画《迎张大帝》,画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江潮汹涌,一艘虎首龙船迎浪前行,潮神张夏立于船头巡视海塘防线,两岸民众欢呼迎接,画面十分生动。曾经的张夏行宫是张夏治理水患的指挥部,如今的张夏行宫是人们举行“张夏祭祀”的主要活动场所。张夏祭是自北宋以来就有的民间祭祀活动,延续千年。现在还有春、秋两祭,分别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和八月十八。2015年张夏祭被列入萧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夏舍身治水的奉献精神和改革海塘的创新精神为萧山的宋韵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欢迎大家走进萧山,走近海塘,走进张夏行宫,一起了解传承更多优秀历史文化,让张夏精神同钱江秋涛一样名扬内外。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