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位于余杭区径山镇,因径通天目得名。山以五峰闻名,主峰曰凌霄峰,前有堆珠峰,北有大人峰,右有鹏搏峰,左有宴坐峰、朝阳峰,五峰罗列,奇巧幽邃。北宋文坛大咖苏东坡有诗如此写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镫相回旋。”
径山寺始建于唐天宝四年(745),算算时间,茶圣陆羽晚了径山寺十年才出生。径山寺在唐代尚未声名显赫,它的真正名满天下,要到宋代。
可能很多人很容易联想到径山的兴盛跟南宋定都临安有关。其实径山寺在北宋就非常有名,众多名贤高僧踏访此山,包括前文所说的文学大家苏轼也在这里留下名诗9首,足以见其在文化界的分量。南宋时期临济宗崛起,到了建炎四年(1130年)径山寺成为临济宗极为重要的道场,位列“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在宋朝,天下寺院非常多,为了便于管理,宋朝按照官衔发明了寺院评级制度(官寺制度),由此产生“五山十刹”,这十五座寺院管理着天下的寺院,而后新建的寺院只能是它们的分支。如今这些寺院早已失去了对其分寺的管理功能,但这一制度却奇迹般地被搬到了日本,沿用至今。所谓“五山”指: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阿育王寺。
纵观中国历史,宗教能否得到官家认可是其是否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吴越国到南宋,径山寺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而一国之君的亲临,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宗教场所至高无上的荣誉。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宰相张浚向宋钦宗推荐禅宗高僧宗杲(gao三声)为径山寺住持。隆庆元年(1163年)宋孝宗登上帝王座便即召见了78岁的宗杲,赐号“大慧禅师”。宗杲在径山提倡“看话禅”为求法入门,即专注一则话头,历久真实参究获得开悟。之后这种禅法在东亚流传甚广。
宗杲去世三年后的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偕显仁皇后(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的母亲)登径山,至此孝宗御碑在五峰环侍下伫立近千年,径山寺也有了更为大气的名字: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而今的孝宗御碑位于径山村径山古道旁,含晖亭内。上有孝宗亲笔御题“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八个正楷大字。御碑高大,一看就是皇家气派,现有碑身通高就有5.5米,碑的上额已蚀化严重,剩数块残石,碑座赑屃头足全无,形同顽石。御书的另一面阴刻有南宋嘉泰三年(1203)由翰林学士楼钥撰写的《重修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之记》全文,是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历代受皇帝重视,屡有赐额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