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迹忆丨“两宋诗词”①:陈若虚《余杭景》
余杭景
宋•陈若虚
趿屐溪桥一望中,青山绿水景无穷。
芦花两岸晴山雪,苕水一溪春涨红。
灯影夜明安乐塔,钟声晓出洞霄宫。
白云碧水如泥贱,尚拟重来作醉翁。
嘉庆《余杭县志》卷四十
【作者介绍】
陈若虚(944-1013),名充,自号中庸子,成都人。家素豪盛,不愿出仕,为邑人敦促,方赴京师。寇准荐其文学,得召试,授殿中丞,出知明州。累迁工部、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以足疾不任朝谒,出权西京留守、御史台以卒,编有《九僧诗集》等。
【注释】
溪桥,在旧余杭县治前,跨苕溪上。始建于东汉熹平四年,原为木结构桥,名“隆兴”。五代钱武肃王重建,改称安镇桥。南宋绍兴十二年又重建,更名通济桥。元时毁于火灾,明洪武元年知县魏本初重建,改为三孔石拱桥,俗称:“大桥”亦称“北溪桥”,其旁有安镇刘王庙。明正统年间桥面两旁加石柱。清康熙五年知县宋土吉重修。乾隆二十二年邑人宋人瑞重修。于桥面两侧增构市屋,将租赁所得全部捐助为县学经费。清乾隆年间余杭教谕任昌运有《通济桥》诗云:“通津桥跨大溪上,小店多开桥上头。一路篮舆行地稳,不知鳌背驾层楼。”清嘉庆时大桥抡水石圯,余杭乡绅重砌加固。2002年通济桥退堤扩孔,向左岸扩三孔,提升防洪能力。
苕水,即苕溪,源自天目,因“夹岸多苕花,每秋风飘散水上,如飞雪”故名。
安乐塔,在安乐山上。吴越王子筑庵养疴于此而愈,故名安乐。
洞霄宫,位于余杭西南大涤山中峰下大涤洞旁。创建于汉武帝时,唐代弘道元年奉敕建天柱观,乾宁二年钱缪改建后称天柱宫,宋代奉敕改名“洞霄宫”。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称“大涤洞天”。元至正年间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清代乾隆年间再次焚毁。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