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 宋韵迹忆丨说宋⑪·“对江求鱼”的孝子许彧
宋韵迹忆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了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富阳博物馆特别推出“富春山居 宋韵迹忆”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包含“说宋”“寻宋”“品宋”“传宋”四个子栏目。

在宋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写着最豪放的词,唱着最自由的歌,也饱含着最悲怆的爱国情怀。他们的身上散发着温文儒雅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和幽雅醇清的艺术气息,也挺立着坚毅不屈的浩然风骨。他们已经消逝在历史中,而富阳,依旧流传着他们的传奇。本期“说宋”,我们要讲述的是“对江求鱼”的大孝子许彧。


说宋 ·“对江求鱼”的孝子许彧

许彧(954—1019年),字茂叔,他性格仁善,家贫好读书。他的祖先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丞相许明。许明退休以后,隐居在东梓关边上的屠山。唐长兴三年(932年),许明舍宅为寺,名许明院,后改名为大雄寺。

在富阳城北的阳陂湖,旧时有许明大王庙。据许明的后代、清代诗人许正衡考证,环阳陂湖而居的各个村庄,“庙所奉土谷神皆许明大王而已”。


许彧的母亲特别爱吃鱼,可以说到了每餐饭都“无鱼不欢”的境地。由于屠山山高林密,距离富春江又有段距离,难以吃到新鲜的鱼。因此,许彧就把家搬到了大桐洲富春江的边上。每年汛期,富春江都会发大水,许彧的家总是会被淹掉。在北宋初年,许彧又定居在东梓关庙凸头东侧,于是成为东梓关许氏之祖。

定居东梓关后,许彧每天给母亲的饭食中都有鲜鱼。有一次,许彧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出去抓鱼。不久,母亲也因数日没有吃鱼而生病了。当时正逢隆冬时节,天冷,大雪,渔民无法捕鱼,许彧在村里到处都找不到鲜鱼。于是,许彧来到江边,对着富春江水号哭。在许彧大哭的时候,忽然有两条鱼跳到了岸边。他就抓了鱼回家,侍奉母亲吃鱼,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这就是许彧“对江求鱼”的故事。


富春江里有一种鱼,和箬竹的叶子差不多形状,因名箬壳鱼,看上去就像是只有半边鱼身的样子。传说就是许彧对江求来的鱼,母亲只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又被许彧放生了。所以这种鱼在富阳当地,又被叫做“孝子鱼”。

许彧“对江求鱼”的事情在村里传开了,村里人都认为是许彧孝顺,感动了上天,才得到了鱼。后来,母亲孙氏去世,许彧为母亲守墓三年。地方官知道了这事后,上报朝廷,宋雍熙三年(986年),敕表其门,将他的家命名为“许孝子故庐”。

到了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富阳县县令下查民情,查访到许彧的事迹后,请县里主管教育的官员上报许彧的事迹到朝廷,将许彧的事迹刻石陈列在孔庙大成殿前。

许彧所居之地人称孝子故庐,就在如今许氏宗祠遗址的位置。许彧的事迹,《咸淳临安志》和《光绪富阳县志》均有记载。

后来,东梓关许氏后人在重修越石庙的时候,就把许彧供奉了进去,作为当地的土地神。越石庙就在东梓关庙凸头,坐南朝北,濒临富春江,傍邻姐妹山,是东梓关乃至四邻八方百姓重要的宗教信仰、文化活动场所。

“宋韵迹忆”系列线上宣传活动由杭州市富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杭州市富阳区文物保护中心组织策划。让我们穿越千年,去寻找富阳最深处的那一抹风情,去发现富阳最美的人文魅力。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