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 宋韵迹忆 | 说宋③ 晁补之的随缘自适
宋韵迹忆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了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富阳博物馆特别推出“富春山居 宋韵迹忆”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包含“说宋”“寻宋”“品宋”“传宋”四个子栏目。

在宋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写着最豪放的词,唱着最自由的歌,也饱含着最悲怆的爱国情怀。他们的身上散发着温文儒雅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和幽雅醇清的艺术气息,也挺立着坚毅不屈的浩然风骨。他们已经消逝在历史中,而富阳,依旧流传着他们的传奇。本期“说宋”,我们要讲述的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故事。

说宋·晁补之的随缘自适 

晁补之(1053 -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晁补之17岁的时候,随父亲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新城的山川秀色、风土人情,给了晁补之丰富的创作灵感。

“吴蚕饱食就三眠,隔水东风度柳绵。斜日青牛山下路,茅檐细细出茶烟。”(《白石村》)

“步月寻溪过佛斋,溪边石藓湿芒鞋。虚窗独卧听松竹,半夜一山风雨来。”(《三学院》)

晁补之早年受文化熏陶,且聪敏强记,日诵干言,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很负盛名。有一天,他随父亲到新城与富阳交界的官山游玩,回来后写下一篇《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还著有《七述》一文,记述钱塘风物。熙宁五年(1072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看到此文后,说“摹写工巧,刻处媲美于柳柳州(柳宗元)”。苏轼原本也想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但看完晁补之的《七述》后,他把笔一扔,说“吾可以捆笙矣”。

苏轼对晁补之十分欣赏,说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晁补之也因此拜入苏氏门下。在闻名后世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中,晁补之是入门最早的,也受到了最周到的教诲。

晁补之曾经说过:“辱在先生门下,虽疾风苦雨,晨起夜半,有所请质,必待见先生而后去。先生亦与之优游讲析,不记寝食,必意尽而后止。”

在苏东坡悉心地教导之下,晁补之文思大进。他说:“至此乃知学之所趋,犹出荆棘险阻,得大途而思骛也。”

苏东坡游历于新城道中,晁补之则陪伴左右、一路同行,与老师时有唱和。

“山园芙蓉开,寂寞岁云晚。公来无与同,念我百里远。寒飙吟空林,白日下重巘。兴尽还独归,挑灯古囊满。”(《次韵苏公和南新道中》)

“读公栖鸦诗,岁月伤晼晚。公胡不念世,蜡屐行避远。羁鸟翔别林,归云抱孤巘。我才不及古,叹息襟泪满。”(《次韵苏公和南新道中》)

在新城的这几年,为晁补之的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神宗元和二年(1079年),晁补之考取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

晁补之的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也许是受苏轼的影响,其诗词中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思想。宦海沉浮多年之后,晚年他在家乡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

大观四年(1110年),晁补之逝世,年五十八,张耒为其撰写铭文,从弟晁谦之编次《鸡肋集》。

《鸡肋集原序》

“宋韵迹忆”系列线上宣传活动由杭州市富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杭州市富阳区文物保护中心组织策划。让我们穿越千年,去寻找富阳最深处的那一抹风情,去发现富阳最美的人文魅力。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