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迹忆·说宋丨宋韵故事⑦走进北宋 探寻潇洒“范桐庐”(三)
宋韵迹忆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深入开展宋韵文化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进一步挖掘我县的宋韵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和深厚内涵,打造南宋文化品牌,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桐庐县博物馆将围绕“品宋、寻宋、说宋、传宋”主题,特别推出“藏品鉴赏”、“宋韵故事”、“宋韵人物”等系列专栏,感受宋韵文化在千年桐庐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与传承。

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寄情桐庐郡山水

在范仲淹眼里,“郡之山川”,“满目奇胜”。于是,他在公余时间与幕僚一起游乌龙山、登承天寺竹阁、谒严子陵钓台、访方干故里,寄情于桐庐郡山水,相继写下多首诗作。我们今天当然无法得知他当时的游踪,但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推想他当年的游兴与感怀。

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

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

异花啼鸟乐,灵草隐人知。

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

——《游乌龙山寺》

乌龙山位于睦州州城东北面,因山石乌黑,蜿蜒如龙而得名。范仲淹特别喜欢这座山,称赞它“崔嵬如岱”,《潇洒桐庐郡十绝》第一首中“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写的就是这座山。乌龙山高临三江口,过往客舟,归乡游子,首先看到的总是它雄伟的身影。后来梅城民间有“看不见乌龙山就要哭”的说法,与桐庐县城民谚“看不见桐君山就要哭”如出一辙。看来一川山水,风物相似,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人文情愫也是相同的。更何况如今的梅城在北宋时本来就是桐庐郡的郡城。关于这一点,范仲淹之后五十年左右一位名叫叶棐恭的睦州知州曾重修严子陵先生祠堂,并写有《严先生钓台记》,其中写道:“汉严子陵先生钓台,距桐庐郡城五十里。”这里所写的相距钓台五十里的桐庐郡城即今之梅城。而梅城只是直到清朝才有的地名。

范仲淹另一处常去的地方是承天寺竹阁。承天寺当初建在城内的一座无名山上,此山乃乌龙山南麓的余脉。承天寺前建有竹阁,凭栏极目,郡城风光尽收眼底,历来是文人墨客登临游赏的好去处。范仲淹常常携随从来此与寺僧烹茗,相与咏歌。尤其是从事章岷常常与范仲淹唱和。章岷当时是睦州推官。宋代在各州置节度、观察推官,掌司法事务。章岷,字伯镇,福建浦城人,天圣进士。后官至两浙转运使,又知苏州,官终光禄卿。章岷也是北宋诗人,范仲淹十分喜欢与他和诗。范仲淹曾写下《和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阁》一诗:

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

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

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

佳宾何以伫,云瑟与霞杯。

后人为了纪念范仲淹,在山上建成了思范亭,并将范仲淹的这首诗刻石勒碑,竖于亭内。从此,这座无名小山也被命名为范亭山。

除了乐山,范仲淹当然也乐水。他常常伫立江边凝思神想,《江干闲望》一诗大概就表达了他的这种情状与境界:

江干日清旷,寓目一措筇。

落叶信流水,归云识旧峰。

兰荪谁共采,凫雁自相从。

莫爱苹风起,波来千万重。

其实,范仲淹的寄情桐庐郡山水,在他写给恩师晏殊的信中已表达得很明确了:“又郡之山川,接于新定,谁谓幽遐,满目奇胜。衢、歙二水,合于城隅,一浊一清,如济如河。百里而东,遂为浙江。渔钓相望,凫鹜交下。有严子陵之钓石,方干之隐茅。又群峰四来,翠盈轩窗。东北曰乌龙,崔嵬如岱。西南曰马目,秀状如嵩。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湲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惟恐逢恩,一日移去。”

一个呆了不想离去的地方,山水环境之胜可想而知。

文字来源:《范仲淹与潇洒桐庐》董利荣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