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迹忆·寻宋丨宋韵人物① 王缙
宋韵迹忆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深入开展宋韵文化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进一步挖掘我县的宋韵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和深厚内涵,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桐庐县博物馆将围绕“品宋、寻宋、说宋、传宋”主题,特别推出“藏品鉴赏”、“宋韵故事”、“宋韵课堂”等系列专栏,感受宋韵文化在千年桐庐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与传承。

王缙(1079—1166),字子云,北宋分水塘源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宋崇宁五年,王缙28岁(1106)高中进士。王缙中举后,先在歙州(今安徽省歙县)任司法参军(相当于今天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很快升任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州。在英州任上,他清正廉明,勤于政事,劝农事、兴书院,筑堰建桥,颇有政声,经吏部考核,他品格与治绩皆列一等,改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知州。

一代名臣的诞生

崇宁五年(1106),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出了件惊天动地的事,村里的那个叫王缙高中进士。王缙中举后,先在歙州(今安徽省歙县)任司法参军,很快升任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州。在英州任上,经吏部考核,他品格与治绩皆列一等。改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知州不久,被宋高宗召回京都任金部员外郎,做到了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司长。朝廷本来想再次将他外放温州,但在面辞皇上时,高宗突然改变主意,任命他为监察御史,擢升殿中侍御史,使他成了个谏官。

浩然正气的谏臣

王缙一上任就首陈“正纲纪、严守法、明赏罚、立军政、广储蓄、厚风俗”等六事,受到朝廷重视。不久再迁右司谏,随着职位的提升,他深知责任重大,不结党,也不参与各类倾轧。常对人说:“人才难得,特别是国家多事之秋,要爱惜人才,我身居言路,不专事弹劾,而要以社稷安危大计出发,以启君心。”还针对当时地方官吏营私舞弊、大兴冤狱的事,一连上了两道奏章,揭露一些地方官吏“宽恤之诏频频下,而只挂墙壁,民不被泽”,实际在于“暴使用营私”,百姓“因囚禁致死灭口者一狱至四五十人”,恳请朝廷“检点、整肃诸路提刑辨决冤狱”。地方官吏“暴敛营私”之风受到了一定的压制。高宗称赞其“中正不阿,得谏臣体。”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又一次南侵,将徽、钦二帝俘走,北宋亡。五月初一,20岁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史称“南宋”,改建炎元年,称宋高宗。不久将“行在”迁往扬州。建炎三年,金军又发动攻势,轻骑长途奔袭,前锋直指扬州,宋高宗仓皇渡长江,经镇江,逃到了杭州。当时朝中官员众多,派系不一,政见分歧,不可能畅所欲言,奏章也常常被中书省所扣留,且手续繁多,要“往复候报”,下情不能上达,紧急机密情况往往被贻误时机,为此,皇帝在后宫内殿单独召见大臣“轮对”(单独谈话)。高宗单独约谈王缙时,他不为淫威屈服,也不因朝廷中有人曲为辩解而改变自己的主张,在皇上面前反映社情民意,评说时政得失,呼请同僚消除猜忌,同心同德,共渡国难,深得高宗的赞许。

名臣的落幕

王缙面对奸臣当道,朝政腐败,联合赵鼎、李光、胡铨三人上疏,请斩秦桧人等。当时高宗只听秦桧之言,这道上疏不仅未动秦桧一根毫毛,反而凡参与这件事的人都受到了秦桧的报复,罢了王缙常州知州职,只给了个管理台州崇道观的差事。已是花甲之年的王缙,知是无力“扶大厦之将倾”,只好请求退休,乞休归家后,怡然自乐近20年。既老,朝廷赐三品服,年八十七而卒。临终,对家人说,生平未做亏心事,死而无憾。缙任言官多年,做到知无不言。常说:人才难得,特别是国家多事之秋,更要爱惜人才。所以虽身居言路,不专事弹劾,惟论社稷安危大计,以启悟君心。高宗称赞他中正不阿,得谏臣体。以后官论事有不当者,帝常说,王缙奏事,可资借鉴。

文字来源于:桐庐社科联、清廉桐庐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