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迹忆⑨丨瀛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宋韵迹忆     

宋韵迹忆

2022年是“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年,为进一步挖掘和宣传淳安两宋时期文化,发挥淳安宋韵文化价值,淳安县博物馆将结合我县宋代文化文物资源,不定期推出馆藏两宋时期精品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或文化景点的系列文章,与大家一同寻宋、说宋、品宋、传宋。今天推出第九期瀛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瀛山书院,一座存世近千年之久的书院,见证过詹氏家族五子登科、朱熹瀛山论学、詹骙状元及第等盛况的它,曾培养了一大批贤能之士,滋养了淳安此后百余年精神文脉。

据史料记载,自唐至清,淳安历史上有进士300余名,仅两宋时期,从瀛山书院走出来的詹姓进士就有25名,举人18名,状元1名。后人评说:两宋科举,詹氏为最。

为何是詹氏?这还要从瀛山书院的创建说起。

《礼记·学记》有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有序,国有学。”

在古代,家学传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稍有底蕴的富贵官宦之家,一般都会在宗族内部办学,聘请名师宿儒专门教育子女。瀛山书院正是在这种家学教育的观念下诞生的。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时任浦江主簿的邑人詹安,因试春官不利,回乡教育宗族子弟,在老家(今姜家镇郭村)银峰之上辟建书堂,取名“银峰书堂”,并凿方塘于山麓,结庐引泉,作为詹氏族亲子弟的教化之所。

至宣和六年(1124),詹安躬身教五子,五子俱登科,银峰书堂教学有方的美名因此不胫而走,就连外地士子也慕名而“负笈往学焉”。后詹氏又在方塘之上建造了传桂堂,于是,银峰书堂易名为“双桂书堂”。

岁月不居,时间来到南宋,彼时的双桂书堂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到了詹安之孙詹仪之时,他一举将书堂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据明代王畿(jī)《瀛山书院记》记载:“淳熙中,(詹仪之)与朱晦翁(朱熹)相友善,常往来山中,论格致之学,因为题《方塘诗》以见志……”

詹仪之与朱熹、张栻、吕祖谦等“东南三贤”相友善,多次邀请他们及名家儒士到书堂讲学论道,因而让这座家塾有了名士大儒的精神印记,与宋代理学在文化上有所交融。朱熹曾先后四次亲临书堂,前两次是受詹仪之的邀请前去讲学(1171年、1173年),在那里,朱熹与詹仪之谈经论道,商补大学格致章,思想激荡之下,朱熹触景生情,方塘悟道,写下了传世七绝名篇《咏方塘》,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淳熙二年(1175年),詹仪之的侄孙詹骙(kuí)状元及第,詹氏家族遂以“登瀛”之意,于方塘边建魁星堂,改银峰为瀛山,双桂书堂为瀛山书院并加以扩建,易方塘源为瀛溪,瀛溪之上架登瀛桥,瀛山之巅建大观亭……

瀛山书院前有大儒朱熹经常“往来论学于斯”,后有钦点状元光耀门楣,因此名声大振,儒士学子闻风纷至沓来,一时之间名士雅集,呈现出“瀛山一席与鹿洞、鹅湖并成鼎足,可也”的兴盛局面。

然而,时过境迁,到达繁盛阶段的瀛山书院后因岁久而荒芜,人文凋敝。明清时期虽经多次修葺,有过短暂复兴,但终究无法与两宋相比。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瀛山书院古建筑因文革被损毁,除民国十二年(1933年)重修的得源亭、大观亭和宋代的方塘遗迹外,其余建筑物几近倾圮。1982年,瀛山书院遗址被公布为淳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淳安县委县政府将瀛山书院遗址保护修缮列入民生实事工程,经各方努力,重生的瀛山书院终于在2020年6月底正式建成开放。

新修缮的瀛山书院布局与乾隆时期付梓的《瀛山书院图》中的格局相近,四进三纵,首进“瀛山书院”正厅,二进“格致堂”,三进“双桂堂”,四进文公祠。其修建风格承袭了明代徽派建筑特色,粉墙黛瓦,素朴雄浑,古风新韵。

除了书院主体建筑,大观、得源二亭也得到了重修,还重建了仰止亭,疏浚了方塘。瀛山书院旧貌换新颜,朱熹、詹仪之、张轼等大儒的身影再现书院,弥足珍贵的先贤遗墨和尘封已久的楹联、碑刻得以重见天日……

书院复开当日,全国多地的儒学、理学、新安文化等学会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朱氏、詹氏后裔等百余人云集瀛山书院,共享“瀛山复大观”的文化盛事,研讨新安理学……瀛山书院昔日往来有鸿儒的盛景仿佛在八百多年后重现。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