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篇③:除夕、元日
宋韵迹忆     

市博物馆2022年全新策划推出:宋韵迹忆·“清平乐”宋韵文化解码系列。通过了解宋代人的日常生活,带领大家走进宋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宋人的生活,解读这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王朝。

旧岁到此夕而除,那么宋人又是怎样度过这岁末的最后一天,去迎接崭新的一年呢?

本期推送为系列第三弹

岁时节令篇 除夕、元旦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它由沿袭下来的诸多颇具仪式感的年节习俗,都是从宋朝开始盛行的。

除夜

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烟云,一起走进宋人的新春佳节,感受他们的节日气氛。

“秉烛题桃符,登梯挂钟馗”

宋代的“桃符”,其实就是今人所说的“春联”。因为以前的春联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南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

“饮酒吃菜,觥筹交错”

大致相当于现代中午12点左右,大家相约到酒楼吃午饭。落座之后,按宋朝的饮食习俗,首先要点一份开口汤,几碟按酒的果子,喝点汤,就开始饮酒吃菜,觥筹交错了。

“酒食相邀呼,为别岁”

大概晚上六点左右,宋人也要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一起吃年夜饭、饮屠苏酒。

中国人的一日三餐制在宋代才在民间普及,之前只有上午与下午两餐。比起唐朝简朴的食物,宋朝的饮食烹调更为精致,富贵人家“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梦梁录》)

除夕夜宴饮不仅局限于家人,友人,邻舍也往往热情地互邀。《苏轼诗集》:“酒食相邀呼,为别岁。” 

“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年夜饭之后,宋人们迎来通宵达旦的不眠之夜。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时,各家还要准备 “消夜果儿”,如各色点心、豆子、蜜饯、糕点之类。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消夜果儿”,闲话家常。就连孩子们也坚持不睡,在一旁追逐玩乐,“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

除夕夜里,爆竹声响彻天空。宋代时火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人们利用火药制成爆竹与烟花燃放。宋代还出现了以硫黄作为原料的爆竹,声音尤为响亮,谓之“爆仗”。

“驱傩击鼓长笛”

爆竹声中,有的宋人还会走出家门,在街边看会儿傩戏。

“傩”是一种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古老习俗,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戴上青面獠牙的面具,举行隆重的傩仪驱除邪祟恶鬼。

宋代的“傩”俗则异于前朝,娱乐性远大于宗教性,人们的扮相由凶神恶煞转变为滑稽幽默,称为“傩戏”。

“逢凶化吉,实现心愿”

打灰堆,也称“击/打如愿”。宋代,除夕夜将尽,天将亮鸡鸣时,要拿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同时祷告神灵,诉说心愿。据说“打灰堆”后,会逢凶化吉,实现心愿。

“节序交贺之礼”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谓之“元旦”“元日”,俗呼为“新年”。

“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南宋 吴自牧《梦梁录》

新年第一天,宋人们喜气洋洋地换上新衣,男男女女可能还会在鬓边簪一枝花,随后便携带礼品出门与亲朋好友互相拜年。

宋朝还流行一种有趣的拜年方式—飞帖拜年。一些士大夫由于应酬过多,无法一一亲自登门,于是派遣小厮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贺。每家又在各自大门前挂一个红色纸袋“接福”,用来装飞帖。

市博物馆祝您在新的一年:如虎添翼,虎虎生威,虎力全开!

  作者:文字/祝垚 视频/周密 审核/武丹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