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宋韵文化内涵丰富,既有为其奠定高远格局和审美境界的文学、书法、绘画、戏曲、建筑、风俗、风物之美,也涵盖喜闻乐见的宋代故事、包容博大的人文精神等。为追寻宋韵足迹,感受千年文脉,结合“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和辖区内宋代文化文物资源,“杭州岳庙”微信公众号全新策划“湖上拾遗·宋韵品读”主题专栏。今推出“风物说宋”篇,以飨读者。
望湖楼
在距离断桥几百米处的北山街旁,有一处绿树掩映、岩峦烘托、飞檐凌空、典雅古朴的楼阁,这便是望湖楼。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北宋乾德二年(964),吴越国王钱弘俶始建,原在昭庆寺(今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前。今楼为1985年按清代旧式择地重建。楼台依山临湖,登楼纵览西湖风光,颇富雅趣。历代咏望湖楼的诗作极多,其中以北宋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最为有名。
宋熙宁五年(1072)六月的一天,烈日炎炎,阳光高照,苏轼相约友人们一同泛舟西湖。忽然之间,天色骤变,黑云翻滚,风雨大作,船夫只得将他们送至近处的望湖楼休憩。苏轼等人在望湖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狂风翻卷中的西湖景色,他酒醉之后不禁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写得豪迈大气,又刻画细腻,让人回味无穷。望湖楼也因苏轼的这首题咏,由籍籍无名变得名声大振。但其实,苏轼那天在望湖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是一首诗,而是五首诗,但最为人们熟知、传诵至今的的还是此首。
几乎是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情境,宋元祐四年(1089)七月,苏轼知杭州时,与友人们再次雨中游赏西湖,于兴致之处写下了《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苏轼沉浸在与旧友相逢之喜的同时,想起了十几年前泛舟西湖时的风雨骤至,忆起了当时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情景,不由感慨时光飞逝。
元祐五年(1090)春,苏轼卧病一月余,病愈后和同僚项长官再次登上望湖楼赏景,写下《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一词,以抒发心绪的孤寂苦闷,从中也不难发现苏轼对望湖楼景观的由衷喜爱。
其实,对苏轼这样一位拥有多方面才能的大诗人而言,杭州山水的各种秀丽、清幽、壮阔、雄奇,乃至怪异、惊险的景物,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启发他的诗思。雨丝连绵,飘飘洒洒,固然是西湖的一种美景,然而风云变幻,狂风骤雨,又何尝不能激起诗人的美感和诗情,为后世留下扣人心弦的宋韵诗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