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说宋丨智果寺与苏轼、道潜的不解之缘
宋韵迹忆     

作为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宋韵文化内涵丰富,既有为其奠定高远格局和审美境界的文学、书法、绘画、戏曲、建筑、风俗、风物之美,也涵盖喜闻乐见的宋代故事、包容博大的人文精神等。为追寻宋韵足迹,感受千年文脉,结合“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和辖区内宋代文化文物资源,“杭州岳庙”微信公众号全新策划“湖上拾遗·宋韵品读”主题专栏。今推出“风物说宋”篇,以飨读者。

智果寺

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这里梵刹林立、高僧辈出、佛学兴盛。在众多佛寺中,有一处古寺因宋代大文豪苏轼和僧人道潜而扬名,这便是智果寺。

智果寺又称智果禅寺、上智果院、智果观音院,位于葛岭路东端北侧。始建于五代吴越国开运元年(944),旧址在孤山南麓,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迁至今址。后屡有毁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整组建筑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牌坊、前殿、后殿、西厢房。

智果寺初为蕞尔小院,其声名远播源于宋代文豪苏轼和僧人道潜的甚笃交往。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

道潜(1043—1102),为於潜(今属临安)人,字参寥,本姓何,宋哲宗赐号妙总大师,参大觉怀琏得法,为云门宗传人。他和苏轼为莫逆之交,其一生命运亦因之而历经坎坷,但对佛理禅法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道潜非常崇仰苏轼的文采和为人。元丰初,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道潜即前往造访,两人一见如故。后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期间,曾梦见与道潜论文赋诗,醒后记住了其中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职杭州,道潜正好居住在智果寺。寺中有泉出石间,极为清冽。寒食第二日,苏轼便来访智果寺,道潜汲泉水煮茶待客,此景正与苏轼之前的梦境如出一辙。苏轼环顾四周,对道潜说:“我平生从未来此,然而眼前所见,仿佛都曾见过。如果没记错,从这里到忏堂,应该有九十三级台阶”。数了之后,果然是九十三级,于是苏轼便和道潜说:“想必我前身也是这寺中僧人,待我死后,当为伽蓝,守护佛门”。后道潜为苏轼塑像,供奉在伽蓝神像之列,并留诗偈于壁间,其中有诗句“金刚开口笑钟楼,楼笑金刚雨打头。直待有邻通一线,两重公案一时修”。

元祐中,苏轼曾与道潜一同居住智果寺。一日,咸集十六人在智果寺分韵赋诗,道潜作《余初入智果院》,苏轼作《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得》,诗中曰“云崖有浅井,玉醴常半寻。遂名参寥泉,可濯幽人襟”,于是将寺内的石泉命名为参寥泉,并为之作《参寥泉铭序》。此为当时盛事,智果寺遂名闻四方,不少文人骚客慕名而来,正所谓“钱唐素多巨刹,智果寺蕞尔。寺而名闻四方者,地以人胜也”。

苏轼与道潜间的唱和往还,让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流传的千古佳话也为智果寺增添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与西湖的山水相映成辉。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