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宋人茶事·肆】龙井会友人
宋韵迹忆     

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纸本行书 

此作品为苏轼出守杭州时所作,自作诗一首并序,凡20行,计188字。这幅书法作品背后隐藏着与辩才禅师在龙井交往的故事,通过笔墨传达后人一段挚友佳话。

苏轼,宋时眉山人,诗、书、画俱成大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为“宋四家”之首,才情与法度皆高。此幅《次辩才韵诗帖》,楷中带行,含蓄内敛,诗后自署书于元祐五年(1090),可见时年东坡已55岁矣。而序中所提辩才,为北宋归隐龙井寺高僧,法名元净,精研法理,与苏轼交为挚友。

次辩才韵诗帖 局部

元祐四年(1089),苏轼二度出守杭州,辩才在龙井风篁岭上筑成新亭,做诗《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一首赠与苏轼,《次辩才韵诗帖》就是苏轼为了和辩才的诗而作的,款署“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此处提到的“次辩才韵”,说的便是这首诗是根据辩才诗篇的韵字和用韵的先后次序来做的诗,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次辩才韵诗帖 局部

作品内容由序和诗两部分组成,序中记录了一次东坡谒访退居龙井的辩才禅师,送行时二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已出虎溪的佳话,原文如下: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次辩才韵诗帖 局部

后半部分为苏轼自作诗一首,也是整幅作品的主体,诗中苏轼以陶渊明自况,赞辩才禅师超然物外、仙风道骨的气度,尤是二老同游乃是幸事,表达了其乐于山林超迈自若的心绪,原文如下: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去如龙出□,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者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以诗文相赠唱和,对于文人士大夫是常事,诗文一来一往,即是切磋学识,又是增进交谊。辩才深知苏轼才学满腹,有怀抱济世的理想,因此以诗激励苏轼。苏轼感念这份情谊,因此次韵成诗,作为回应,友谊之情溢于言表。在书法意趣上,通篇风韵高古、书风凝重、萧散简远,代表了苏轼晚年的书风,也是其豁达心境的反映。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