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寿宫寻宝:这口突兀的大缸为何能跟葱包烩联系到一起?
宋韵迹忆     

你能想象到么?

这口大缸竟然是“马桶”

走进德寿宫,一口大缸突兀地立在一些方砖之间,看起来像现在酿酱油,或者做腌菜的缸。

讲解员告诉我,这口大缸原来的位置其实埋在下面,上面有一部分结构已经被破坏,它被水长时间泡过后,就浮了上来。

它是什么?说出来可能让大家很意外,毕竟人们很难把它跟厕所联系在一起。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买”里记载:“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

“马桶”二字赫然出现,据专家们推测,这应该是秦桧家的马桶。

德寿宫第一任主人秦桧在此生活了10年

在宋高宗入住前,秦桧在此营地建宅,生活了10年,是这块风水宝地的第一位主人。

近二十年,一拨拨考古队员走进深藏在地下2.5—4米的南宋文化层,一点点揭示着德寿宫的前世。

德寿宫,这座占地17万平方米的宫殿,南宋曾经最重要的议事中心之一,除望仙桥、夹城巷等地名依稀还在提示着这里曾经拥有的“王气”外,已了无痕迹。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回望过去,水池、方亭、假山石、进水渠、水闸等园林景观遗存,以及排水沟、水井、厕所等日常生活设施遗存,都在生动展现着该遗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人的生活场景。

一道杭州名小吃

却折射了南宋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故事

说起秦桧,大家并不陌生,甚至还把对他的唾弃融进了一道街边小吃中,历史的车轮转过千百年,这道小吃已成为杭州的一道名典——葱包烩。

相传南宋孝宗年间,杭州有个小贩叫王小顺,幼年流落临安,在望仙桥下开煎饼店谋生,一日,油条做多了,冷油条又软又韧,无人购买。

于是,王小顺用薄面饼把油条包起来,放上葱段,在平底铁锅贴热,然后,用棒一压,烤到面饼表皮呈金黄色,锅中“吱吱”作响,取出大声吆喝:“吃油炸烩喽,吃油炸烩喽!”以此招揽顾客。

王小顺将卷着油条、葱段,拌了甜面酱、辣酱的薄饼卖给路人。

众人一吃,油条酥脆,春饼葱香可口,咸辣相宜,味道极好,纷纷掏钱购买,生意为之兴隆,不久后,此饼便成了临安城里著名的小吃,并被取名“葱包烩”,这也无意中透露出杭人对秦桧卖国求和的痛恨。

一款不起眼的食物,不仅成了街头小吃,今日还成了宴客佳品,除了折射了南宋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故事外,也向世人诉说着杭人品性。

宋韵文化在行走中“触手可及”

如果你想找寻这道小吃,我的建议是,当然最“老底子”的地方味道更浓郁,除了市井烟火气外,更多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

葱包烩所折射出的宋韵文化,也从舌尖味蕾上开始,带领我们找寻宋韵迹忆。

说起宋韵文化,老杭州们并不陌生,杭州是南宋都城,德寿宫附近更是南宋皇城遗址所在地,行走在街巷间总能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些许宋韵文化。

斗转星移,德寿宫周围宋韵氛围更浓厚,一街之隔的南宋御街如今商贾林立、繁荣异常,将南宋皇家的庄重典雅与民间的市井鼎沸融合得恰到好处;宫殿墙后的五柳巷,作为南宋商贾贸易的热闹地,米市繁华、来往船只络绎不绝。

拨开历史的面纱,我们仿佛能看到,曾经的宫殿、街道、集市,都在诉说着南宋的历史。

  作者:记者 刘文昭  编辑:吴阳杰
首页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