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高水平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全省垃圾分类工作的“五年全面决胜”之年,杭州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健全从垃圾分类到资源利用全体系的“杭州模式”,提炼总结“全体系分类标准、全落地责任矩阵、全方位宣传教育、全市域设施配置、全覆盖资源利用、全过程监督管理”的“六全”特点,推动全市生活固废治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61.9%;持续巩固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累计创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473个、示范片区38个;市民生活垃圾分类“五度一感”总体逐年提升,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评价知晓度97.19、参与度92.25、满意度89.25、支持度98.59、信心度96.34、获得感91.48。各项指标持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住建部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排名、全国地级以上大城市评估中连续位列前三。
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置设施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一直以来,杭州按照《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结合“无废城市”全面推进,坚持“焚烧为主、生物处理为辅、填埋应急保障”的生活垃圾处置战略,以生活垃圾焚烧厂为基础、资源化为方向,形成“东西为主、多点处置”的总体空间布局。
自2017年杭州集中建设末端处置设施以来,全市焚烧处置规模从6座5200吨/日提升至10座14900吨/日,易腐垃圾集中处置规模从2座400吨/日提升至11座2050吨/日;规划建成4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设计转运能力6600吨/日,打造“直运+转运”城市固废综合收运体系,基本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需求。
2017年,全市首座大型现代化焚烧设施——杭州市九峰环境能源B0T项目建成,书写了破解“邻避难题”的“杭州答卷”。2020年12月,临江环境能源项目建成投运,该项目总投资35.26亿元,是全国“单炉最大、总量第二”的垃圾焚烧项目,设计处理能力5200吨/日,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优于国家及欧盟标准,具备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020年12月20日,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式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意味着杭州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由“填埋为主”进入“全量焚烧和生物处置”新阶段。
园区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扎实推进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臭气治理
杭州市深入贯彻省委巡视整改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聚焦市民难题、回应群众关切,扎实推进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臭气扰民问题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后,并实施临时封场,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治臭”精细化管理工作:完成6412米不同直径的气体收集管道调整优化,完成覆盖膜破漏巡查修补8094处、集气井密闭788口、更换进口覆盖膜3.74万平方米;新增1台火炬(5000立方米/小时),目前沼气收集处置量比2020年提升32.3%;关停园区内垃圾车辆卸水站,整改完成28个臭源点;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三期)、餐厨一期项目、厨余一期项目等五个除臭系统提升改造。同时,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多次开展“民意直通车、天子岭市民体验日”活动,邀请市民监督员、社区居民等参加体验活动,接受百姓监督,听取环境治理意见建议,得到了积极回应和肯定。
目前,天子岭厂界硫化氢浓度优于国家限值85.78%,氨气浓度优于国家限值93.7%,厂界臭气浓度均值在11以下,优于国家限值(20),园区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臭气扰民信访情况较“零填埋”前大幅下降。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华东局来杭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杭州市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特别是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臭气扰民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化解了群众信访诉求、促进了垃圾处置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在持续做好园区除臭工作基础上,杭州市正有序推进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态治理工作,坚持科学设计、合理安排、最少影响、最高标准,朝着建设生态美丽公园的目标,努力打造全国示范、省内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