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浙”十年·宁波|以“向东是大海”的豪情 扛起新的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22-08-23 22:30:00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全省“双城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宁波是观察“浙江之窗”、感悟“中国之治”的重要一域。过去的这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是宁波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老百姓获得感最多的十年,也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伟大跨越的生动缩影。

巨大变化、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决扛起新发展阶段宁波历史使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行。十年来,宁波这座开放之城,以“向东是大海”的豪情奋勇向前,做到了不愧时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两条腿走路 两手抓两个市场

本报记者 段琼蕾 共享联盟江北站 方舟

过去十年,国际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不断。在开放大市宁波,众多外贸人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迎难而上,或转型跨境电商,或创新研发稳订单。在这一过程中,宁波也搭建了不少高能级开放平台,帮助外贸人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不少企业从中嗅到了新商机,其中便包括宁波惠尔顿婴童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成立,为我们开辟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振超说,之前惠尔顿在中东欧市场的销售额常年徘徊在200万美元左右,新的开放平台给他们带来了新机遇。连续参加了两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后,2019年惠尔顿在中东欧市场销售额增长超40%。去年,该公司在中东欧市场销售超520万美元,目前其产品已远销6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欧美32家主流品牌指定制造商。

“我们现在是‘两条腿’走路,国内国外市场‘两手抓’。”说起十年来的变化,陈振超说这是尤为重要的一步。自2014年以来,他们布局内销市场,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每年持续投入打造品牌。抢抓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惠尔顿近三年又进一步把内外销比例从3∶7扭转为6∶4,国内销售额超1.5亿元。

陈振超举例道,他们企业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品牌的一款高端智能儿童安全座椅上市仅一年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收到了来自西班牙、韩国客户的订单,国内销量也突破4万台。

紧盯主业 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本报记者 王凯艺

翻开全国制造业版图,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独树一帜——拥有6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之首,撑起一座“单项冠军之城”。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些“冠军企业”之一。围绕主业改进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装备,这家企业深耕了近30年。疫情之下,去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仍增长50%。前不久,年产1.5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造项目奠基,企业提质扩产又迎来新的里程碑。

“过去10年,我们紧盯主业抓创新,企业才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司董事长竺晓东说,公司每年研发费用投入超销售额5%,积极创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大脑”,如今手握120多项专利,还主持和参与了9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扎根某个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专注创新掌握人无我有的核心技术,正是宁波的制胜法宝。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均胜电子、全球反射膜龙头长阳科技、填补国内溅射靶材工艺空白的江丰电子、研制我国首台微重力太空显微实验仪的永新光学……这群“冠军企业”个个身怀绝技,不少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超12万家制造民营企业,是宁波制造的底色,也是工业经济活力所在。”宁波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宁波聚焦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现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制造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11个全国唯一的特色产业基地,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第七。

家门口的文化圈 丰富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 王波 共享联盟鄞州站 徐庭娴 张珂宁

“编织兴趣小组活动结束后,还可以预约逛逛周尧昆虫博物馆。”8月22日,家住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泰康社区的钟华,用手机上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小程序报名,带着两个女儿参加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暑期文化活动以及昆虫馆研学,由衷感叹家门口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很精彩。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即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步行约15分钟,即可到达1个必备公共文化场馆和两个以上公益性文化空间。近年来,鄞州区统筹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公共图书馆分馆、城市书房以及博物馆等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推动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对区文化馆实施改造提升,实施了李惠利故居布展、童第周故居提升等10大文保工程。此外,鄞州还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建设10个示范性新型文化空间、100个新型城乡文化空间、1000个嵌入式文化空间。

随着“共享花园”“楼道书吧”“共享客厅”等小而美的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逐步形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越织越密。目前,鄞州已高质量建成10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惠及340多个村社。

在此基础上,鄞州进一步丰富圈内文化供给,探索多渠道、内生型供给机制。如组织文化名家在圈内开展“鄞州晚七点”文化志愿活动,优化“天天演”演出供给,拓展“艺起来”培训,推进数字应用场景创新,升级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服务。

“智”理提效 服务有温度

本报记者 应磊 通讯员 孙勇

这两天,位于海曙区的81890求助服务中心大厅,来自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AI算法工程师正通过反复提问和回答,不断更新智能机器人“灵灵”的语料信息库,使其能够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多跨场景的协同运用和部门协作的加强,让81890的服务更有温度。”81890求助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宁波人来说,“拨一拨就灵”是真的“灵”。经过这些年的改革迭代,81890已成为海曙区以数字化改革驱动的“协同中枢”,实现居民和企业求助一号接入、一站高效解决。“在海曙区,80多条热线全部整合到81890统一服务热线和APP上,采取‘统一受理、分类处置、限时办结、全程监督’的模式,探索高效完善的政务、企业服务流程体系。”81890求助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老百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习惯拨打81890000找工作人员答疑。这背后是81890成立以来储备的海量知识库以及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默契协同。当前,当地着眼“一体化”和“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匹配、语音AI等数字化手段,建起一套高效协同、打破数据壁垒、打通部门和业务边界的闭环式四级响应机制。

截至今年8月中旬,81890收到的超110余万个市民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生活服务等20类民生类咨询问题,85%实现了“秒回”;在15%流转至部门解答的问题中,绝大部分也得到了快速回复,平均用时约80分钟,办结率100%,满意率超96%。

81890成为宁波“智”理提效的一个缩影。以系统重塑的决心,宁波借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如今,宁波社会治理工作中心的数据后台上,每天都有近1万个网格、8000余件社会治理事件、900余万人口数据在不断运行、滚动、更新。

盘活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 翁云骞 通讯员 王纯纯 共享联盟慈溪站 鲁奕呈

葡萄丰收时节,慈溪市新浦镇六塘南村又迎来不少观光客。该村投资380万元的河道景观建设项目也于近日竣工,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放在十年前,咱村要实施这么大的项目,真是想也不敢想。”村党总支书记叶江回忆,当时六塘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10万元,村里软硬件上不去。“没钱给百姓办实事,村干部都不好意思去村民家。”他说,好在现在村里仅经营性收入一年就超60万元,终于改变了这一面貌。

六塘南村的变化,多亏了新浦镇创新机制,通过要素资源重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去年以来,新浦深化全域片区组团发展,通过镇村共同出资、入股组建公司的方式,引导各村加快资源整合、区域联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镇村合力进行公司化、项目化运作,不但能统筹挖掘海涂等辖区特有潜力资源,还可实现镇村利益共享、要素高效保障。”新浦镇党委书记李建赞说。

机制活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也多了:创新滩涂生态养殖经营权发包模式,新浦镇及所属17个行政村共同出资组建海涂开发服务公司,一举拍得承租经营费4700余万元,仅此一项每个村每年就多了2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通过镇片区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市属国企、周边村共同入股,北部片区顺利化解了老旧工业园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引入交通新材料养护基地等优质项目,周边村每年可享近百万元分红。今年1月至7月,新浦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

借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宁波积极探索实施镇村联建统营、片区组团发展、公司化运作等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到2022年底,宁波力争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分别达到95%、78%以上,经营性收入20万元、50万元以上村占比分别达到95%、55%。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过去的这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是宁波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老百姓获得感最多的十年,也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伟大跨越的生动缩影。十年来,宁波这座开放之城,以“向东是大海”的豪情奋勇向前,做到了不愧时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