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建德杨村桥镇:关注“一老一小” 打造“互助长宁”
发布时间:2022-09-05 07:35:00

近日,杭州建德市杨村桥镇长宁村捧回了一个大奖。

在2022年度杭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杨村桥镇“互助长宁——新时代乡村共富志愿服务项目”以建德市金奖的成绩代表该市从全杭州9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银奖。

一个小村庄的志愿服务项目,为何能得青睐?“因为他们关注到了农村的‘一老一小’问题,创新凝聚群众力量,构建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新时代乡村共富志愿服务体系。”建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奖杯背后,是民心所向,是长宁人传承互助精神,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的破题实践。

口袋富了,村子不能空

互助精神在传承

走进长宁村,会发现村庄整洁干净。两三层高的小楼样式清爽,不少人家门口还种着大盆绣球,颇有闲情。

但再细看,会发现不少房子大门紧闭,屋内窗帘也拉着,不像有人常住的样子。

“要说穷,我们村民绝对不穷的。”说起这个,长宁村党总支书记朱宁斌很有底气。作为中国草莓之乡杨村桥镇的一份子,长宁村也“盛产”莓农,在当地田地受限的情况下,他们如同种子般,撒向全国各地,“收入不错,开上了车子,也回村盖了房子。”朱宁斌说。

但是莓农长期在外,空留漂亮的房子,无法承载起“一老一小”的生活,也托不起一个乡村的发展。

口袋富了,村子却空了。据统计,长宁村共有456名老人,还有160名儿童,他们的生活谁来照料?孩子们放学后该去哪儿?朱宁斌说,孩子和老人是在外打拼的人们最大的牵挂,“把他们照顾好,是我们的责任。”

怎么办?在杨村桥镇的指导下,长宁村从历史传承中寻求破题路径——上世纪50年代,因部分村存在不重视“互助组”的情况,建德长宁村率先开展整顿,推动生产,其经验做法得到了重要批示肯定。

“从那个时候起,‘互助长宁’精神,就已烙在了每一位长宁老百姓的心里,我们要做的,是将其激发出来。”杨村桥镇相关负责人说。

各展所能,村民之间搭把手

创新建立“互助圈”

一开始只是几户村民率先开展互帮互助。他们利用空余时间互相帮忙,照料老人、接送儿童,甚至帮种草莓,形成了一个自愿、无偿的互助闭环。

2019年2月,在长宁村党总支的引导下,“互助长宁”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由几位热心的村民担任核心骨干,逐渐在长宁村建立了一套互助体系。

互助体系从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着手——哪位阿婆头发长了,有理发手艺的村民,就带着工具上门服务;哪家小孩子上下学要接送,家中同样有孩子的村民,顺手就带上了;每年重阳节,长宁村文化礼堂都热闹非凡,村民会为老人准备重阳宴席,而且会集中提供文艺表演、医疗健康等专业服务。

在增强村民凝聚力上发力——开展“夸奖身边好人”活动,通过村民讲述身边人的互助故事,传递新时代互助精神,传播身边的正能量。

为了使互助更有效率、发挥最大作用,长宁村在取得保障“一老一小”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创新建立了“互助圈”。

邻里之间5至8户村民建立“互助小圈”,主要开展生活互助,提供包括老人、小孩照料等服务,解决生活困难。

街坊之间15至20户村民,建立“互助中圈”,主要开展精神互助,村民们品戏曲、跳排舞,会的教不会的,让乡村生活不再囿于一日三餐,还有更多娱乐。要是发生什么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圈内的“和事佬”会第一时间出现。

片区里60至80户村民,则建立“互助大圈”,开展生产互助,村民之间提供包括小吃加工、草莓种植、蔬果采摘等志愿服务。

“全村456户1400余人,基本上全员加入了‘互助圈’。”朱宁斌说,三圈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助共同体,“全村人人都是志愿者,家家都是受益者。”

人心齐,空心村就不空

把“长宁共识”发扬光大

从“互助圈”到互助网,再到互助共同体,杨村桥镇相关负责人说,长宁村的村民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集体人格,“这就是‘长宁共识’。”

人心齐,泰山移。有了这样的共识,长宁村的发展上了快车道。

长宁村“来尝宁”特色美食品牌打响了,长宁糕、长寿粉皮、萌妈粽子等特色小吃,网上网下热卖。其中萌妈粽子更是广受好评,一年在网上能卖18万只,老板娘方红娟不藏私,有人来请教,就倾囊相授,原因很朴实:“有钱大家一起赚嘛,我们长宁的牌子还能更响些。”

村庄一角,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已开门迎客。这原本是村民张建安家的闲置房屋,“我平时不在家,家中的老母亲都是靠村里志愿者照顾。”张建安说,“其他事情帮不上什么忙,把老屋拿出来,也算是为村里做贡献了。”

今年5月,长宁村里还来了“文艺村长”,带起小徒弟,组建起合唱队、主播队、宣讲队,从此村民茶余饭后多了个去处,生活更多姿多彩。

据介绍,自2019年以来,长宁村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超过50万人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600余项。

正基于此,今年建德市市委宣传部在长宁先行先试,打造共同富裕文化先行村,进一步探索以互助模式凝聚群众精神力量、形成共同富裕最基层单元的生动实践。

杨村桥镇相关负责人说,在许多人眼中,乡村在凋零,出现了很多“空心村”,但只要找到打破僵局的路径,“空心村”就不空,“长宁村找到了这个答案,‘互助长宁’就是答案。”

(图片由建德市杨村桥镇提供)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夏 云 吴佳妮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