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二十载 献礼二十大”系列综述之一
编者按:2002年12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萧山调研。二十年来,萧山始终牢记“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殷殷嘱托,全力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即日起,我区全媒体推出“致敬二十载 献礼二十大”系列综述报道,全面展示萧山二十年来经济社会新变化,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9月,多份权威榜单刷屏“朋友圈”。
全国工商联最新发布,萧山以9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领跑杭州,再次强化了制造大区、强区的定位与标签。
制造业是萧山立区之本,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制造业好,萧山才是真的好;制造业强,萧山才是真的强。
过去二十年,面对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轨之际,萧山经历低潮与低谷、困惑与困扰,也比其他地区更深刻感知产业变革、更强烈感触转型阵痛。一场带有自救图强性质的制造业变革实践深入推进,一条“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日渐清晰。诚如今年4月萧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所言:再塑制造新优势,再创工业新萧山。
在最新一轮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考核中,萧山再次获评“优秀”。显然,萧山仍是观察“制造强省”“制造强国”最好窗口之一。
做强:从优势到胜势
工业,代表着萧山的光荣与骄傲。
2002年前后的“工业冲千亿、宝马赠英雄”,让萧山名动天下,一举奠定“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地位。这一幕,很多萧山人至今仍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此后十多年,萧山始终是兄弟县市区口中“别家人的孩子”。在产业方面,萧山形成以化纤纺织、机械汽配、钢构网架、服装羽绒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中国化纤新材料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中国羽绒之都,一个个“国字号”荣誉,彰显着萧山块状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品牌。
本质上,萧山工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经济”。
从创办者看,起初办厂办企业多数靠家族、小团队以及地方社会网络,一批优秀企业家通过转制等途径办好企业后,同镇同村许多有经济头脑的人见贤思齐;从发展方向看,集中于门槛较低、科技含量较低的轻工门类,这些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先行先发之地的普遍特征。
当这一“普遍特征”遇上时代变革,特别是向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转型时,依赖于规模扩张的传统产业红利渐失,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兴产业加速起势,本就存在“先天缺陷”的萧山制造,又因“船大掉头难”,短期内难以摆脱惯性思维、传统路径,这也是很多传统工业大区转型面临的普遍难题。
慢进则退,一句道尽萧山近些年发展的现状。但“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人,却从未丢掉对工业的坚持、对制造业的执着。
近一千平方公里土地上,萧山诞生了1.8万余家制造企业,1635家规上工业企业,2家世界500强,4家中国500强。庞大的企业群体、充裕的产业资本、扎实的经济基础,这一切都构成了萧山制造业变革最厚实底盘、最宝贵财富。
如何将固有最大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成了萧山历届党委政府孜孜以求、着力破题的关键所在。
“五企培育”是主抓手。通过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梯次体系,萧山已培育“五企”1711家,其中世界级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入选类5家、培育类10家,高市值上市企业入选类28家、培育类35家,单项冠军企业入选类5家、培育类10家,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类26家、培育类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类616家、培育类909家。
机制创新是主动力。今年1月,萧山首创推出“兵团化会战、专班化运作”模式,将产业最集聚、要素最集中的四大主平台划分为八大“兵团”,通过划小单元、尽锐出战,加速从以往“村村冒烟、镇镇点火”的“摊大饼”,转向精细、精准、落细、落实的“蒸小笼”,这也将更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兴则萧山兴,工业强则萧山强。对萧山而言,传统产业从来都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做大做强,这也是两百万萧山人始终不变的“理念”。
做优:从存量到增量
今年8月,萧山召开“腾笼换鸟”推进会,再次吹响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号角。
近几年,“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密集出现在大众视线。对起步早、发展早的萧山,这“两只鸟”,被认为不仅是制造业再开新局的关键性抓手、关键性变量,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背水之战。
之所以有这番定调,是由于一组“尴尬”数字:萧山拥有12万亩存量工业用地,规模总量全市第一,但“零、小、散、低”土地占了1/3,亩均税收更是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不可否认,历史上,小作坊式企业对解决就业、兴产富民发挥了较大作用、产生一定贡献,但进入土地稀缺、增量紧张时代,却已显得“不合时宜”,并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质量。
向存量要增量、向存量要效益,尽管是块硬骨头、是场攻坚战,但萧山没有退缩。深化“亩均论英雄”理念、制定出台“政策包”、推进工业全域治理,引导企业自主改造升级,一系列组合拳接连出击,颇有“刮骨疗伤”味道。
针对制造业集聚度相对较高区域,萧山通过改造,推动工业用地空间形态由分散零碎向集中连片调整。如,“制造业重地”开发区桥南区块,将利用三年时间盘活低效土地3000亩,今年计划收储600亩;临浦工业园区以“退二优二”,完成首个低效用地整治出让项目。
由此,萧山腾出了更多空间、更多容量。去年萧山盘活存量用地超过3500亩,并进入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考核激励名单第一档、被列入省亩均论英雄3.0多跨场景应用协同开发县和先期试用县。
对于存量用地,盘活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以产业空间再造重构产业生态,打造一批标志性园区、标志性项目、标志性产业链,才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题中之义。
按照“萧山打造空间、共同导入产业”模式,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启动建设,争创“全球先进制造示范、国际创新策源示范、跨区产业共同富裕示范”。作为主阵地之一的湘湖未来产业社区,已落地全省唯一一个省级未来网络(6G)未来产业先导区,正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地。
荣盛、恒逸、万向、传化等曾经“走出去”的本土大佬,也再次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不断加码在萧投资;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宁围未来总部社区两大总部经济集群,也宣告着萧山总部经济时代的到来。
无疑,萧山已驶入“快车道”、迎来“升级版”,正演绎全新的“王者归来”。
做精:从制造到智造
兆丰机电,一家深耕汽车轮毂轴承单元25年的本土民企,在“强者如云”的萧山,虽不是规模最大的那个,却可能是最爱“折腾”的那个——
20年前探索单机自动化,6年前全面“机器换人”,到2018年建设数字大脑、2019年实现5G工厂,每一步,兆丰机电都踏准信息化节拍,并做成了行业“龙头老大”。
兆丰机电这二十年的轨迹,也是萧山传统制造集体突围的路径之一。
面对经济转型、产业调整重压,萧山围绕传统产业痛点难点堵点,对症下药、靶向发力,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推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不断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产业结构,努力让传统制造变得更先进、更高效,积极打造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双轮驱动。
萧山化纤,占全国总产量近10%,形成了贯穿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以平台化为切入口,萧山创建首批省级试点化纤产业大脑,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有力提升了化纤制造业内涵和能级,加快释放了集聚倍增的产业链效应。
“集聚倍增”背后,是萧山以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好戏模式,着力打开“研发创新+联合实验室+智能制造”的产学研一体化新方式。
如,启用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打造制造业数字化使能和赋能策源地;引进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北大信研院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已建立企业联合实验室38个。
目前,萧山已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3个,省级行业产业大脑2个,规上工业企业上云覆盖率已达100%,“两化融合”指数提升到全省第3,并加快在全省率先实现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与传统制造深度融合“三个全覆盖”。
拥抱数字化,勇做时代弄潮儿。在数字赋能、创新驱动之下,作为最大受益者的企业,也迎来“质变”,行业话语权、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
数据表明,萧山企业已主导制定国家标准累计132项、行业标准213项;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91项;另外,累计拥有国内有效注册商标10万余件,驰名商标30(行政认定)件,所有数据均位居全省全市前列。这意味着,作为制造业强区,萧山一跃成了标准强区、品牌强区。
创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萧山将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优势。
眼下,萧山正打造“3+N”产业链体系,即智能汽车、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支柱产业以及14条细分产业链,并以“一链一长”精准打造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萧山辨识度和时代特征的百亿级、千亿级现代产业新集群。
从传统工业强区迈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国际之城,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蹚出一条新路,这或许是萧山最有价值的定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