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绍兴坚持转变发展理念,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传统产业破旧立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印染化工企业‘跨域整合’、搬迁搬出新天地,昔日的‘酒缸、酱缸、染缸’转变成今日的‘芯片、药片、刀片电池’。”绍兴市委书记盛阅春在“‘浙’十年·绍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说。
十多年前,绍兴踏上“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之路。率先探索“跨域整合”“全域治理”“亩产论英雄”“产业链精准招商”等绍兴经验,成为浙江唯一的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市,支持浙江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
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22.4%,居全省第1;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4%,高于全省平均4.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工业投资增长37.2%,高出全省平均2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一系列数据展现了绍兴“转型不失速、发展高质量”的良好韧性与定力。
关乎绍兴命运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一直处于“进行时”。9月29日,绍兴全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现场会暨“4151”部署会在绍兴市上虞区召开,为接下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腾”字当头 探索跨域整合新实践
回想起几年前得知企业要搬迁时的心情,绍兴三圆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建明用“晴天霹雳”一词来形容。“不理解,不服气,不想搬。”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三个“想不通”,“好好的企业,为什么非要从越城搬到上虞?”
这一切,源于一场绍兴传统产业跨域整合的成长式“迁徙”。
越城区的印染、化工企业主要位于毗邻城区的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企业布局散、用地浪费多、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高等突出问题,同时也制约了城市核心区块的功能调整、环境改善和能级提升,跨区域集聚提升迫在眉睫。
“搬是一种转变,是绍兴发展理念的改变。”绍兴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进入发展新阶段,印染、化工等曾经让绍兴引以为傲的传统产业,不能再靠低价跑量、牺牲环境的方式发展了,否则越来越没有出路。
坚守还是放弃,这条路该怎么选?绍兴果断放弃落后的发展方式,开启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产业迁徙”之路:在集聚中提升,在集聚中新生。
三圆石化原是绍兴最大的石化企业,于2006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丙烯、聚丙烯产品,2011年已跻身国内第三大聚丙烯生产基地。“要搬这么大一个‘家’,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对企业来说损失实在太大。”钟建明坦言。
绍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印染化工电镀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把三圆石化列入2020年搬迁集聚重点项目,绍兴市、区两级政府均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机制,并为三圆石化搬迁“量身定制”了改造提升方案:新设立浙江圆锦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同时,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更大支持,推动圆锦新材料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
创造性地打通指标转换通道,妥善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资金、生产过渡等各类问题,仅用11个月就实现企业新厂区落地建设。2020年12月23日,总投资208亿元的圆锦新材料项目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这也成为绍兴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的标志性工程。
去年以来,绍兴市将工业全域治理作为推进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关键举措,探索形成工业全域治理10种模式,有效盘活工业用地。按照计划,绍兴市将实施园区治理、淘汰落后、创新强工、招大引强、质量提升五大攻坚行动,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
搬迁集聚的效应正逐步显现。统计显示,2012年至2021年,绍兴市累计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2.6万余家,淘汰4000余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连续十年获浙江省“腾笼换鸟”考核先进。2018年以来,全市共引进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近6000亿元。
“腾”是“换”的前提,根据行动方案,到2023年,绍兴市将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00家,整治提升低效企业1000家,盘活低效用地5万亩左右,腾出用能40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80万吨。
“转”型升级 传统产能焕发新活力
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关键在于如何让传统产业涅槃重生。
早在2010年,绍兴市就启动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一园式”改造提升,柯桥区将分散在各镇街的印染企业搬迁到滨海印染集聚区,上虞区将化工企业搬迁到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整合、重组、退出印染企业151家、化工企业159家,初步形成了集聚规模效应。
在此基础上,绍兴市于2018年11月启动新一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越城区将47家印染企业中的32家企业整合成5家印染组团跨区落户到柯桥印染产业聚集区。21家化工企业形成18个项目落户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总投资超过530亿元。
在“七色彩虹”印染组团内,其AGV立体仓库实现了成品智能分拣、智能入库、智能出库。“根据后台的不同指令,无人叉车可以精准识别不同客户、不同花色的不同产品,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浙江七色彩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兴介绍,相比传统模式,这一环节可节省近80%的人工。
为了承接“跨域整合”的五大印染组团,确保其早日投产,柯桥区设立服务保障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供水、供热、供气、供电、排污等配套工作,并对印染组团项目规划、竣工、消防等验收工作进行全程服务指导。为了帮助企业技改升级,柯桥区按照成套设备价格6%的标准给予企业技改补贴,鼓励企业主动购置新型设备、应用先进工艺。
通过印染产业“跨域整合”,绍兴市的印染产业集中度从65%提升至80%,并且实现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排污,同时强化了天然纤维印染、特种产品印染等产业链补强,增强了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集聚后带来高效益产出,2021年印染产业实现增加值217.1亿元,同比增长37.1%。预计2022年新增产值100亿元,有望实现总量规模、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全部翻番,推动了低端块状经济向优质产业集群提升。”绍兴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绍兴还开发建设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平合,构建从设计到物流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被评为省级优秀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当前平台已接入100多家织造印染企业和400多家贸易企业,产生10万多条纺织产业数据,形成质量、设备、工艺、贸易、订单等数据近300万条,推动纺织制造走向个性化、柔性化、云“智”造。
筑巢引凤 拓出产业发展新天地
产业集聚提升,腾出了发展空间。据统计,印染、化工两大产业通过“跨域整合”,累计腾退土地1万余亩,节约土地6000余亩;同时,每天减少污水排放15万吨,相当于8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
腾笼换鸟,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传统产业腾退之后能干什么?
“腾出的土地,今后将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企业和行业。”绍兴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厂房、土地、空间将按照绿色化、高端化、都市化、国际化产业导向转型发展,进一步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目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正加快向先进产业集群转变。
作为袍江区域腾笼换鸟的先行“试金石”,马海片区依托绍兴滨海新区“万亩千亿”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基础优势,引进培育从上游材料设备到下游智能终端领域的特色企业,全力打造以“泛半导体+”产业为主的“绍芯谷”。
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2018年落户滨海新区科创园区后,一直聚焦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并建立了钠电正极材料及其电解液生产与销售网络。“那时候新能源在汽车市场刚起步,我们也是瞄准了这块领域。”企业创始人之一马紫峰表示,绍兴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吸引他扎根在此的重要因素。
今年10月,浙江钠创年产3000吨钠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生产线将正式投产,预计产值在3亿元左右。根据市场需求,项目可扩容到6000吨,即6亿元产值;加上新厂房产能,预计最高可达8万吨。
浙江钠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与区域内其他企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吸引了一批配套企业入驻。如今,滨海新区集聚了中芯绍兴、长电科技、浙江医药等一批龙头企业,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2021年,新区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35人、市级领军人才50人,培育高技能人才超1.2万人,新增大学生超3.2万人,已累计引聚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05人。新区已经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15家,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腾笼”之时波澜四起,“换鸟”之后浴火重生。在“平台支撑、头部引领、链式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新理念指引下,绍兴集成电路、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诸暨智能视觉四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从无到有,其中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平台在2021年度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考评中分列第一、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