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 幸
找到“求爱”科研的意义
“和两位老代表相比,我的履历还不丰富。但我庆幸的是,这10年国内外求学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坚信选择回国继续科研事业是正确的!”在展示盲盒物品前,吴连锋先展示了两张照片。它们的拍摄地点都是实验室。只是一张是10年前在美国求学时,一张是在今天的西湖大学。
科研是一份热爱、一份投入、一份执着。像是巧合,两张照片的拍摄日期都和一个象征“爱”的日子有关——2月14日。
2011年2月14日,吴连锋抵达美国,开始博士后研究;2017年2月14日,一回国就落地杭州,慕名参加筹建中的西湖大学招聘;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成立。
当“西湖大学”四个字正式缀在职位名称前,吴连锋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好像感觉一路的‘求爱’历程终于获得了回应。”
随后,他把从盲盒里取出的国际顶级期刊《科学》高高举起。这期《科学》的封面论文,就是其同事周强的团队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
“在疫情暴发的初期,是中国科学家让全世界第一次看清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的那一刻,而且周强完全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这份来自西湖大学的国家荣誉,更说明了他“求爱”科研事业的意义。
西湖大学是国家探路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在西湖大学的每一天,吴连锋亲历着在创新驱动下的巨变。10年前,西湖大学的构想还在襁褓中孕育;今天,学校已经引进了超过200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招收了921名博士生和400多名博士后,创造了一系列能够代表中国智慧、走在世界前沿的科研成绩。
目 标
开拓自立自强创新大道
科技创新是一条艰难和希望同在的险途。现场观众中,不少80后、90后科技创客有许多困惑求解。
西湖大学博士生张磊对自己的科研生涯有些焦虑:“常听周围人说,科技论文发表十篇《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都抵不过一篇《自然》或《科学》。请问吴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连锋承认中国科研水平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还有差距的同时,也希望人们看到国家“破五唯”的改革决心,增强学术自信:“有个同行的论文发给美国《细胞》杂志被拒,后来发在了我们自己的期刊《细胞研究》上,一样引起了全球关注。我们的学术期刊水平正在和整体的科研水平一起提升。”
“‘生化环材’四大基础学科因为难学、难就业被冠上‘天坑专业’的帽子,劝退不少学生,但是基础学科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这很矛盾。”西湖大学博士生张媛媛提出对“社会偏见”的不解。
韩喜球要青年人把准时代脉搏,切勿虑不及远:“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生化环材’恰恰是科学研究永恒的主题。要把目光放长远,要看到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
“建筑不再是粗放型行业,也在信息化发展。我们该怎样吸引高技能人才?”浙江三丰集团建筑有限公司的董磊说,企业也想乘“东风”更上一层楼。
“把员工当‘合伙人’而非‘雇员’,用归属感留人。”同为制造业的员工,吕义聪提供了吉利的解法。吴连锋没想到在人才问题上,科研机构和企业也有共鸣:“近年来,许多在国外工作十几年、二十年的科研人员回来了,这是10年前不可想象的事情。”
……
一次次问答,引发一次次思考。希望“国际交流再推进一些”“人才需求再关注一点”“对科研价值的舆论引导要再加强”……活动在新老代表的热烈讨论中进入尾声。此时,一个不在计划内的约定意外达成。
作为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老师,门丁宁邀请韩喜球来学校讲讲“海底两万里”,给孩子们种下科学的种子。
“我愿意!”韩喜球欣然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