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燚带来的温岭果蔗。
在田间地头——
为美好生活加点“甜”
细细长长卡在其中,隐约还能闻到一阵清香,藏在最后这个盲盒里的,究竟是什么?为了取出物件,抽盒观众着实费了不少劲儿。
终于,答案揭晓:一青一红,这是林燚代表带来的两段温岭甘蔗,代表着当地甜甜蜜蜜的果蔗产业。
林燚的家乡温岭,是“中国果蔗之乡”。果蔗也是当地首个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的地方特色农作物。
“红色的这根,是我和团队从温岭本地育成品种‘温联果蔗’中进一步系统选育而成的‘温联2号果蔗’,它的节间距长、糖分积累早。”林燚介绍,“青色的这根,则是我们正在攻克的最新品种,植株更高更粗,节间距更长,产量更高,且口感清新,迎合年轻人口味。”
用好品种打基础,近年来,林燚等农技专家又指导温岭果蔗向着种植规模化、栽培设施化、加工多样化的高效生态农业方向进阶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助力当地蔗农增收。
食用、加工后产生的甘蔗渣总是被废弃田头,腐烂发臭,如请第三方打包运走,每车都要花费好几百元。蔗农的难处,林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几年,她带领团队变废为宝,将甘蔗渣制成了有机肥、奶牛饲料等。原本令人伤脑筋的废渣,如今竟成为可以卖钱的原材料。蔗农的脸上笑开了花,甜蜜的事业更加甜蜜。
“农业技术不断迭代进步的意义,就在于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民创造更多红利。”林燚说,这便是自己几十年来下农田、钻大棚,扎根田间艰苦奋斗时所怀揣的“使命感”。
在点点滴滴——
山川皆绿幸福长
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正在渗透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入生活点滴。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圆桌会末尾的现场观众提问环节,大家不约而同地问到了三位代表接下来的奋斗“小目标”。
徐川子正从城市各个角落挖掘“降碳”空间。“现在,大多数产业园区、办公楼、商场用能都比较粗放,如果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比如,无人公共区域照明能自动关闭、空调温度能及时调节等,就可以降低二成至三成的总能耗。”
眼下,她正带领团队研发并优化“低碳用能数智平台”,搭配红外感应器、温湿度监测仪等智能硬件,将用能感知细化到目标区域的每家企业、每台设备。只需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实现能耗的自主智能调控。
从多个技术角度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是林燚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她与团队正围绕西瓜、果蔗这两大温岭农业主导产业,开发一整套“轻简化栽培技术”,提升机械化率,降低肥药用量,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更友好、种植更简单、资源更节约”。
“怎样深入放大茶园生态价值,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价值”则成为宋昌美的思考题。她的破题思路是:悉心做好茶园的生态修复、资源利用,探索茶旅融合之路。
宋昌美带领老乡在茶山上科学套种了山核桃、桂花,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让茶山变景区,游客纷至沓来。她说,假以时日,原本每年丰收一季的安吉白茶,最终必将成为真正“四季富民”的美丽事业。
圆桌会最后的许愿环节,一名现场观众在卡片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投入了心愿盒:愿,山川皆绿意,幸福更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