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笨办法”推着全省首家老年食堂“出圈”
发布时间:2022-10-11 10:40:13

今年的重阳节正赶上国庆长假,因此,放假前的那周,56岁的助老员刘秋兰格外忙——整个翠苑一区高龄老人的重阳节礼物得抓紧落实好,然后亲自送上门。

“以前社区都会请老人家在重阳节当天聚聚,在老年食堂里摆几桌,大家一起吃吃饭、聊聊天的。”离国庆节还剩两天,刘秋兰一边忙活一边说,“现在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聚餐就不搞了,但重阳节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礼轻情意重嘛。”

实际上,社区准备的礼并不轻。刘秋兰每天都会从老年食堂取走大量长寿面和白木耳,送给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而57位90岁至94岁的老人还会收到一床新被子和一桶米糠油。“小区里还有更高寿的老人呢。”刘秋兰笑着说,“95岁以上的老人除了节日礼物外,还有社区准备的500元红包,都是我们的一份心意。”

将重阳节礼物装到自行车上,刘秋兰看了看时间。“要抓紧送,一会儿还要给老人们送餐,去晚了就得排队了。”刘秋兰说,现在到社区老年食堂吃饭的人多,有不少常客还是年轻人,老年食堂算是“出圈”了。

推着车走了一小段,刘秋兰跨上车,缓缓起步。每天骑车来回跑,为社区老人们送饭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她自称这是个“笨办法”,却也坚持了10年有余,“老人们吃习惯了,我也送习惯了。”

2012年11月8日

天凉下来了,后面宁可多跑两趟,送饭路上速度也要再快点,不然饭菜冷了就不好了。

作为全省首家老年食堂,2003年9月,翠苑一区老年食堂以“星光老年之家”的“身份”开始为社区长者服务,门口还挂着一块“社区托老所”的招牌。2011年7月,老年食堂迎来了第一次升级,迈进了2.0时代,刘秋兰差不多就是在那时候来到社区工作,成了负责解决社区百余位80岁以上老人日常生活困难的助老员。从那时起,她每天在老年食堂进进出出,为有困难的老人当起了“外卖员”,食堂的变化,她自然也都看在了眼里。

“那个时候食堂没这么大的,90平方米多一点吧,摆菜的台子就占了一大块地方,给老人们坐下吃饭的地方就有限了。”刘秋兰回忆,当年她还去后厨看过,空间也挺紧张,“菜多一点,地方就被占满了。”

当时的食堂临近马路,面对车来车往吃饭,用餐体验不太好,加上菜品远不如现在丰富,社区老人愿意来食堂吃两口,主要还是看在离家近、价格实惠、量大管饱的份上。而刚上岗的刘秋兰实在吃不准怎样才能让老人家吃得“落胃”,凭着当时正值壮年,精力还不错,她想到了那个“笨办法”:食堂一开饭,她就第一个到场,不买,只把菜名记全,然后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给老人报菜名,等老人现场“下单”,再骑车回食堂打饭菜。

“笨办法”虽累,却真的打动人心。有一位九旬老太太连续吃了一个半月食堂饭菜后,交给刘秋兰两样东西:一样是自家的饭盒,表示这样吃着更放心;另一样是家门钥匙,表示将“小刘”当成了自家人。

为了方便老人联系自己,刘秋兰还特意去中国电信申请了一个“靓号”:前四位是翠苑一带的统一编号,后四位是1949。“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年份。”她说,“老人们看过一次,就能牢牢记在心里。”

2018年6月15日

还没到端午节,今天就接到好几个电话,大伯大妈都问我去不去和他们一起过节,热闹热闹,都不好意思不去了。

每天上午10点半,刘秋兰都会早早地到老年食堂,为老人打好饭菜后送去。国庆前因为要送礼物,难免会耽误一些时间,有时候她显得有些赶。

这些年,刘秋兰总骑着一辆车身已有锈迹的自行车,以翠苑一区为中心“跑圈”。这辆自行车前后都装着车篮,那是丈夫特意为她“改装”的,就是为了支持她的工作:送餐时间,车篮里装满了饭盒;其余时间,车篮里总是载着老人们的各种需求,五金、药品、肉菜……骑车路上,刘秋兰总能碰到和她打趣的人:“刘大姐,中饭有没吃过?又去‘爸爸妈妈’家里啦?”刘秋兰一路和人打招呼,点头致意,笑容则藏在了口罩后面。

送餐的年份长了,刘秋兰在不觉中与老人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这是她至今最骄傲的事情。助老员负责的工作繁杂琐碎,用年轻社工的话说,“但凡和老人相关的,都得搭把手”,为老人取餐送餐只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刘秋兰的送餐对象并不是固定的,遇到老人生病或者子女有事暂时不在老人身边的情况,只要老人提出需求,她都会送餐上门。老人爱吃什么、口味如何,她都会提前沟通,然后写到工作笔记里,如今已记了整整两本。前些年,社区开始在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日宴请孤寡和独居的老人,宴会就摆在老年食堂,刘秋兰几乎每次都到。“哎呀,如果不去,电话一个接一个。”刘秋兰笑着说,“老人们都来问我为什么不去,说大家都记挂我。”

翠苑一区老年食堂在19年里三易其址,如今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相比以前空间不足的老年食堂,4.0版本的翠食餐厅里,四人餐桌、三人餐桌总共有十来张,同时容纳三四十人用餐不成问题。这次升级更多地体现在数字化上:大屏实时滚动就餐人数、菜品及对应热量;取餐台小屏幕展示菜品具体名称及价格信息;收银台支持各支付平台,但仍有专人负责现金结算。如今,开始用社交软件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为此,刘秋兰还特地向食堂工作人员讨教了如何用小程序提前下单,新办法与“笨办法”相互配合,效率更高。

“老人都在用手机支付了呢。”刘秋兰笑着从打菜大姐手中接过饭盒,确认了一下菜品,“油豆腐烧肉、炒葫芦、番茄炒蛋,嗯,对的。”收好饭盒,她走到收银台,麻利地结了账,转身出了食堂——这些饭菜是84岁的罗阿姨点的,得赶紧给她送去。

2022年9月1日

全新的老年食堂今天开始试营业了,大家想吃什么就告诉小刘,微信、打电话都可以。

送完一趟餐,刘秋兰又回到了翠食餐厅。进门时,她看了一眼门口的大屏幕,有几道菜已经卖光了,可一走进食堂,排队的人还是很多。“每天午饭、晚饭时间,都会有那么多人来吃饭,不光是社区的老人,小区的居民和附近上班的人也会来这里排队的。”刘秋兰说。

一荤一素,居民10元、长者9元;两荤一素,居民17元、长者15元。政府的扶持与补助,让老年食堂的价格实惠亲民,这是吸引客流的重要因素。但说到底,食堂好不好,还得靠味道说话。翠食餐厅工作人员了解过不同食客对于菜品的评价,有一些年轻的食客觉得,餐厅的菜都偏软烂。不过,在刘秋兰看来,这才是对味了。“这样蛮符合老年人的口味的,而且我觉得现在的菜更好吃了。”她说,既然是社区老年食堂,当然首先要赢得老人的心,价格实不实惠、菜的口味好不好,都只是底线,“胃口好的老人想多吃一碗饭,你的态度好不好?桌上难免会有汤水倒翻,你清理得及不及时?市场上菜价有波动,食堂的菜价稳不稳定?像这种细节,老人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刘秋兰渐渐觉得自己的精力已不如10年前那般充沛,仍然坚持为老人服务,更多靠的是内心那份情感的支撑。她也考虑过退休问题,最终列出了三大条件,只要占一条她就退:一是丈夫退休,二是自己身体不行了,三是有更优秀的年轻人接班。“毕竟我马上也算老年人了。”她说。

对于接班人,刘秋兰的要求还是挺高的。“要有体力,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还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烦,缺一不可的。”这“一力三心三不怕”的标准,刘秋兰格外坚持,但她相信会有这样的年轻人站出来,“每个人都会老的,做助老员和经营老年食堂一样,需要不断接力。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每天都像重阳节一样,一定会有人坚持做下去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维和 通讯员 郑群娜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