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十年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浙”十年·金华|实干争先,聚力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
发布时间:2022-09-10 07:25:00

绿色为基让金华既美又富

本报记者 沈超

古朴的民居、清澈的溪流和多彩“鱼鳞坝”,为浦江县大畈乡上河村引来大量游客,年旅游收入超过3500万元。在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带着“一江清水送下游”的使命,十年间,金华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浦江为例,自2013年浙江全面治水“第一枪”在此打响,全域51条支流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去年,浦阳江(浦江段)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金华市通过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解决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顽疾,促进了产业调整和升级,并在治水、治气、治废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省、全国“第一”,其中“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正向激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水十法”、农村生态洗衣房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十年来,金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获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建设主体的国家级试点,义乌、浦江、磐安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唯一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落户磐安。

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由此打通。金华同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打造全流域农旅精品线10余条、A级以上景区村庄1939个,推动生态经济向美丽经济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三生三美”的生态共富新路子。

民生为本让发展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 傅颖杰 徐贤飞

因患帕金森型多系统萎缩,金华市金东区的盛先生曾为100多万元的巨额医疗费发愁,甚至想放弃治疗。“最后一样样报销下来,一年118.74万元医药费,我自己只掏了14.8万元。这多亏了金华的医保好政策!”盛先生说。

“病有所医”是人们的共同期盼。十年来,金华市持续深化医疗保障改革,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选缴保费法”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三位一体”全民医保体系,先后获批6项国家级、省级试点。目前,金华参保群众突破500万人,户籍人口参保率达99.97%,居全省第一;住院综合报销水平达85%以上,大幅提升了参保群众的“幸福指数”。

“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共同追求。2013年以来,金华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力度,推出“统分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针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不优等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管理办法,要求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目前,金华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153家,全市147个乡镇(街道)都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

“住有所居”是人们的基本需求。近年来,金华市从破解机制、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入手,优化住房保障结构性供给,多渠道满足各类人群基本住房需要。今年以来已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4万套(间),建设筹集量居全省前列。过去十年,金华市以民生为本,认真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在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金华发展更有温度。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十年步履铿锵,十年勇毅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华坚定扛起全省第四大都市区建设的职责使命,以都市区的定位、视野和标准聚合力、强规划、抓项目、惠民生。八婺大地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历史巨变,处处展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面貌、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