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社科理论界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职责。近日,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座谈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团结奋斗、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命题展开研讨。本报今日继续刊登专家发言摘要。
省委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陈柳裕——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的“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句话的精神实质。
团结奋斗是铸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宝贵历史经验。不断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并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既是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所系,也是我们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
回望百年党史,贯穿于不同时期的一个事实特征,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正是基于上述历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
团结奋斗是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的重大时代要求。当下中国,既面临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又面临诸多新的风险挑战。
就战略机遇而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面对这种大变局,我们唯有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变中取胜,在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面临的风险挑战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当今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对中国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二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三是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还面临一些顽固性、多发性问题。为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以实际行动永葆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永葆百年大党的这一精神品格。
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深刻理解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理论上的清醒强化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拥戴核心的情感自觉、捍卫核心的行动自觉。二是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着力增强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是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始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何显明——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大视野,对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数亿中国人告别了传统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乡村共同体,进入城市这一全新的生活世界,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最深刻、最剧烈的变革之一。顺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建构形成促进社会秩序维系,并给社会个体带来现实生存关怀和精神慰藉的新型共同体,是一个直接关系社会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课题。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重要突破口。其实践路径,一是以普惠性的民生改善,营造社会成员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归属感。要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社会个体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养成社会成员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使社会治理共同体真正成为社会个体在开放性、流动性社会的港湾。二是以法治社会建设,增强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生活的公平感。法治是稳定社会成员对未来预期的根本依据,公平是社会成员增强法治信仰的根基所在。只有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引导全体人民增强对法治秩序的信任感,树立法治信仰,进而自觉遵守、坚定捍卫社会治理中贯穿的法治准则,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单元。三是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增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要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中国基层直接民主实践的重要平台,使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切实增加主体性存在的感知,从中升华出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四是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增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崇高感。要在充分保障社会成员自由权利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支持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德性意识,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生活实践中,将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成为社会文明实践的共同体。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思想是发展实践的先导。不同发展理论,对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各国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经济体波澜壮阔的发展行为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十大报告所提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与全面把握基础上取得的重大发展理论创新成果。与西方新古典主义范式、结构主义发展范式相比,高质量发展理论统筹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兼顾配置效率与福利共享,整合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实际上系统型构了一种新的发展范式与发展形态,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高标准市场制度体系。推动以统一、中性、透明、流动等为导向的市场基础规则变革升级,牵引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以标准、规则、规治等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承诺与国际规则,进一步优化负面清单体系,完善负面清单调整、执行、评估等配套制度,推进负面清单与国内市场延伸对接。
二是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体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形成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实现普惠型人力资本提升,促进发展机会、能力、条件均衡,推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中促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