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身边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人民财评: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
发布时间:2023-03-16 20:56:38

人民网讯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乡村振兴下一步工作要突出三个关键词,全面、特色、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还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也作出了具体部署。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乡村振兴不可能一种模式打天下,要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一方面,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分区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注重保护、体现特色。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看得准的先干起来,看不准的可以等一等。乡村建设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留住田园乡愁。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浙江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抓起,历届省委和省政府一张蓝图干到底,十多年的努力让乡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这启示我们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村庄建设时序,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之上,防止刮风搞运动,防止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拆建、大开发,牢牢守住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另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农民需求,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随着时代发展,乡村价值要重新审视。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只要我们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来源:人民网   作者:常钦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