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朱旭彤)为推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发展,西城区委区政府推出“小而精”“小而美”项目,采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大师团队进校园、构建特色课程、凝练校园文化等举措,推进一批规模较小的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办学有风格的精品特色学校,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具特色”的教育生态。日前,新华网就“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进展,专访了北京市第七中学校长王文利。
新华网:北京七中在推动“小而精”特色学校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
王文利: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七中有幸成为“小而精”建设项目校。学校借势而进,确立了明晰的建设目标:即通过小而精学校建设,持续推动学校内部的系统性变革,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在“校园精美、文化精深、管理精细、课程精品、教学精准、教师业务精湛、学生学业精进”这七个“精”上下功夫,尽快使学校成为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国家需要的普通完全中学。
围绕七个“精”的建设,学校成立了10个项目组,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以项目建设小组为点,带动学校全体成员参与“小而精”建设,形成学校“小而精”建设的面;坚持科研兴校的学校发展战略,以科研为引领,以科研课题为点,“小而精”项目各建设小组围绕中心建设任务确定科研课题,采用“研-建”一体的方法推进项目建设,形成“小而精”学校建设研究的面;以影响“双新”“双减”纵深推进的问题解决为突破点,带动学校管理模式、育人方式、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家校合作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新华网:通过“小而精”项目,北京七中在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方面有哪些进展?
王文利:课程精品是“小而精”项目建设的核心。我们以丰厚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特色课程品质,形成学校培育特色为原则,整合学生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与高校招生特点,结合区域特色以及学校文化传统、现实发展优势后,设计完成并逐步实施“修齐治平”特色课程体系。
“修齐治平”特色课程体系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根基,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原则,在学校现行的“三级六维五融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在高中的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体育领域对原有特色课程体系在高度、广度、深度等方面进行提升、拓展和挖掘后进行升级版创新性建构,建设国学、跨文化、艺术、体育四大特色课程群,形成分级、分类、可选择的“修齐治平”特色课程体系,为全体学生搭建“修身”及其立世实践的体系,为致力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学生铺就未来在人文与社会领域、艺术与体育领域的从业之路,从而实现分级、分类培养“基础好、国际化、复合型,未来致力于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的优秀人才”的特色培育目标。
新华网: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一下北京七中倡导的现代、多元、动态发展的“开放教育”,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
王文利: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讲,开放教育不仅是学校以多元参与、自主管理、协商共治、民主监督为特征的民主开放的管理特色、多元开放的课程特色和开放式学习特色的理论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在开放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形成了内部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机制,在自强不息的学校文化精神引领下,学校能够在自我发展认知的基础上,不断追逐前沿,我们在努力与这个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改革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我们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心理学关于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论提出了“钻石”学生观,每一名学生都是一颗无与伦比的钻石,当钻石是一颗原石的时候,没有人会多看它一眼,而教师就必须具备发现钻石的慧眼,并且要用爱与智慧搭建多元发展的支撑平台,让每一颗钻石都发出耀眼的光芒。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个多元发展的支撑平台就是我们的课程。为每一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多元支撑是我们的课程价值观。所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发展需求决定了开放教育的必然。
新华网:目前学校构建起了怎样的课程体系?
王文利: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传承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为特色的“三级六维五融通”的课程体系。
“三级”: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课程,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拓展型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专长型课程。
“六维”:将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三级课程的实施中。
“五融通”:在三级六维课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
新华网:除了特色课程,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对外展示交流的机会,取得了哪些亮眼的成绩?
王文利:我们认为课程是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生学业发展的现实水平,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坚持特色课程活动化,特色活动课程化,因此您所说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是学校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融合在学校“三级六维五融通”的课程体系中。
课程整体化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且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适性发展,有特殊才能学生的潜质得到适度开发。例如我们的六大类23个学生社团、我们的校园节日系列课程、我们的主题教育活动系列课程还有校园义卖募捐、贵州支教、武汉南京科学院等社会实践和研学类课程的实施等等。
活动课程的实施,使孩子们在文体、科技等市区各级赛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我们学校的民族舞蹈社团、中国鼓社团、话剧社团、朗诵社团、辩论社团、机器人社团、风筝社团、足球社团、蹴球社团等等在市区乃至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均能摘金夺银。学生个人获奖的就更多了,例如贵州支教活动的参与者、泰山研学活动的承办者,在中学生社会实践挑战赛中,都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
新华网:未来,学校在打造“小而精”特色项目方面将有哪些布署和规划?
王文利:2023年,我们将统筹“小而精”2023年行动计划与“双提升”工程的要求,10个项目建设小组继续围绕“精品课程”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建设工作。结合教学楼改建的现实情况,在建设与实施《“修齐治平”特色课程体系》的同时,初中形成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大单元”主题学习课程——《北京七中“多功能下沉广场”方案设计》。在完善学校治理现代化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进一步厘清学校各级管理组织的权责,修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复盘机制、破题机制、更新机制。在家校共育机制建设上,着力于“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志愿者团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志愿者团队这两支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开展教师成长关爱工程,聚焦教师“全人”素养、业务素养,从文化学养、教学胜任、学习创新、课程创生、价值使命、沟通协作等方面进行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形成分级、分类、可选择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七中人将借“小而精”建设之势,勠力前行,提质增效,使学校尽快成长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国家需要的“小而精”普通完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