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身边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成都都市圈如何组团“出圈”
发布时间:2023-05-12 23:05:23

➤成都都市圈“建设进程指数”采取2019—2021年都市圈全域数据进行纵向发展比较。以2019年为基期,三年来综合得分持续提升,2020年、2021年增速分别达到10%、14%

➤成都市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核心地位突出,人口、生产要素流动加密,呈现全面发展之势,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逐步提升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入下半场,都市圈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增长极。成都都市圈作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经过3年起步期,建设成效如何?瞄准新发展格局,如何在高质量和同城化尺度上做出示范?

5月10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北京发布。指数研究成果表明,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城镇化基础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同城化水平优势显著,现代化都市圈初具雏形,正乘势跃升迈步新征程。

探索现代化都市圈“成都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都市圈不仅是国家高质量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更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引领科技创新突破、有效扩大内需市场、链接全球释放开放红利、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都市圈建设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其作为一项任务正式提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建设提出后,迅速得到各界的积极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原副司长周南说,“十四五”规划等多项文件都对都市圈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详细部署,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分工协作、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治共享等工作。

探索和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建设典型模式和实现路径,对于“十四五”时期塑造增长极新动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内涵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超大空间尺度带来的规模优势和区域差异化,给了我们更多探索路径的可能性。

“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城镇化主体形态,在19个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这五个城市群形成钻石型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是这支第一梯队的重要支点。其中,成都都市圈发挥着持续增强极核主干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在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经验和示范。”尹稚说。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尹宏向本刊记者表示,当前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入成长期,对标全国乃至世界的成熟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引入“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估成都都市圈的优势亮点和短板弱项,有利于中心城市成都有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塑造独特优势、提升治理效能,联动周边城市德阳、眉山、资阳共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为都市圈同城化和城市群一体化成为可持续的历史进程,贡献基层实践和地方智慧。

首创着眼区域协调发展的特色指标体系

作为集聚发展要素的优势地区,全国主要都市圈以占1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50%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65%的经济总量。考虑到都市圈东中西部均有布局、多种发展阶段并存、不同类型差异显著,“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不搞“一刀切”单一化的排名评比,而是构建着眼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的特色指标体系,做到整体性与差异性结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中心主任卢庆强介绍,“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遵循权威性、科学性、实施性的基本原则,并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有两大创新。

首先,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目标,形成“城镇化+高质量+同城化”三大评价板块。其中,“城镇化基础”板块主要关注都市圈的城镇化总量、结构和基础保障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板块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安全韧性的底线思维,“同城化水平”板块聚焦《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重点关注领域。

其次,兼顾横向比较和纵向监测两大目标,建立“发展水平指数”“建设进程指数”两套评价体系。“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总体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95个三级指标,通过横向跟踪比较包括成都都市圈在内的国内9个头部都市圈的发展差异,客观评价成都都市圈核心领域的发展水平。“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建设进程指数”总体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69个三级指标,通过聚焦8个领域重点任务,纵向逐年监测都市圈的整体建设进展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动态评估《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成效。

同时,研究团队以大数据前沿分析手段,为成都都市圈绘制立体式数字画像。指数测算除采用传统统计数据、部门专项数据外,还结合了手机信令数据、企业工商登记数据、专利合作信息、消费数据、POI兴趣点数据、媒体舆情等大数据。

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中西部领先

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指数”选取发展领先、地位突出的9个头部都市圈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研究成果显示,九大都市圈呈现三大发展梯队。第一梯队包括上海大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属于全能综合型,三个一级指标发展较为均衡,都市圈发展阶段相对成熟、发展水平更为完善;第二梯队包括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长株潭等5个都市圈,其得分较为接近,属于特色发展型,整体评价水平较好,在部分板块具有特色发展优势;第三梯队包括重庆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属于潜力发展型,具有较好的城镇化发展潜力,同城化发展机制初步建立,亟需夯实发展质量。

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指数”在九大都市圈中排名第5位,展现出四大重要特征:一是发展水平位居第二梯队,综合得分领跑中西部;二是城镇化建设基础保障有力,总量结构有待提升;三是特色领域优势凸显,高质量发展仍需全面发力;四是同城化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优质“朋友圈”向纵深迈进。

成都都市圈“建设进程指数”采取2019—2021年都市圈全域数据进行纵向发展比较。以2019年为基期,三年来综合得分持续提升,2020年、2021年增速分别达到10%、14%,总体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是提质量优结构,城镇化基础稳步提升。从发展总量来看,成都都市圈2021年GDP增速12.1%,高于四川省平均增速;2021年常住人口近3000万人,占四川省人口比重超过35%。从结构水平来看,成都都市圈成为人口资源集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区域,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2%,显著高于四川省、全国平均水平。从基础能力来看,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等级道路网密度、区排水管道密度等指标提升显著。

第二是扬优势补短板,发展质量效益快速提升。从创新发展来看,在不断集聚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资源同时,保持科技创新的高投入,2021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从协调发展来看,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有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9年的2.08下降至2021年的1.99。从绿色发展来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逐年增长,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2021年新增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80.6%。从开放发展来看,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2021年突破8000亿元,增速达15.6%。从共享发展来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逐年加大,民生支出占比2021年达67.2%,较2019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维度来看,都市圈整体的安全韧性、经济韧性双提升。

第三是抓机遇促合作,同城化水平不断深化。从空间协同来看,根据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城市间日均流动人次达6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7万人次,且人口流动联系表现出强向心特征。从设施互通来看,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打造,城市间城际铁路车次从无到有,多层次轨道交通初步成网。从创新协同来看,中心城市成都的创新资源共享和技术输出发挥了明显辐射带动作用。从产业协作来看,四市加强推动产业错位协同和特色化发展,2021年城市间制造业经济联系、服务业经济联系强度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2.5%、22%。从开放来看,共享成都国际物流港机遇,以“蓉欧+”班列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助力德眉资三市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从公服共享来看,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医疗资源跨市配置,建设优质便民的幸福生活圈。从生态共享来看,生态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有序推进且取得良好成效。从改革集成来看,三年间实体化协调机构组织架构、15个重点领域专项合作组的多层次常态化组织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进展方面,四市各有优势。成都市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核心地位突出,人口、生产要素流动加密,呈现全面发展之势,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逐步提升。德阳市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并积极融入中欧班列大动脉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提升开放水平。眉山市多措并举实现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同时成眉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示范点以农商文旅为重要突破口,推动同城化发展成绩亮眼。资阳市打好区位优势牌,借力同城化加快建设“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不断拓展发展新机遇,营商环境在全省提升明显。

来源:《瞭望》   作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松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