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身边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经济随笔丨“十四五”的“开门六件事”
发布时间:2023-06-25 23:26:45

央视新闻客户端讯 再过几天,2023年就过半了。“十四五”的五年也将走完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半程。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十四五”也有“开门六件事”,六件事都是挑战,都要办好。

两年多前,在擘画“十四五”蓝图时,党中央提出一个重要要求——“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六个并列的关键词,可形象地称之为“十四五”的“开门六件事”。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规划《纲要》里,这句话都出现在强调“十四五”要遵循的五个原则之一——“坚持系统观念”的段落里。读懂这“开门六件事”,至少可从三个角度:

“安全”是最新加进来的。多年来,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开门六件事”有个逐步增加的过程。“安全”,正是在谋划“十四五”时最新加入进来的。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着重强调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开门六件事”里这第六件事,极为重要。

六个关键词后边还有很重要的三个字——“相统一”。每个地方、部门、企业,都可以把自己的任务,跟这六个关键词挂上钩,我追求的“质量”是什么,“结构”是什么,“规模”什么……然后统筹谋划、统筹推进。这与过日子的道理其实一样。柴米油盐酱醋茶,咱不能“早饭吃盐、午饭吃油、晚饭吃醋”,而是每顿饭,都统筹好“柴米油盐酱醋茶”。

“开门六件事”的前后次序饱含深意。过去,大家一说到“发展”,往往首先想到规模、速度,然后才是结构、质量、效益。在谋划“十四五”的时候,这六个关键词的次序,调整为现在这样。其含义一目了然:中国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扩大的规模、合理区间的增速,但其逻辑起点,已不再是规模和速度,而变成了质量和结构。

中国人说话,前后次序很有讲究。“开门六件事”的次序变化,深刻体现着发展理念的变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这个首要任务时,有一句话——“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都再次强调了这句话。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正是“开门六件事”的更进一步表达。后半句话讲的是规模和速度,而对“质”的追求,被鲜明地摆在前边。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转向质的提升。统筹做好以“质量”打头的“开门六件事”,并不容易。今年3月5日,在参加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谈高质量发展,不谈新发展理念不行。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十四五”的“开门六件事”,与百姓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有着深刻关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有安全保障的发展,才能持续地创造就业、改善民生。

“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每一件事都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合理增长,效益稳步实现,安全时刻保障,归根结底,聚焦于推动质量有效提升。

“十四五”的前半程,机遇不少,挑战极大。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世纪疫情叠加经济全球化逆流的复杂影响下。这虽然给规模、速度等带来较大压力,但我们看到,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努力始终没有动摇。

在“十四五”即将开启的后半程,这一努力,仍然不会动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