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暑假眼科就诊火爆,“小眼镜”防治如何?专家:家长的两个观念要转变
发布时间:2023-07-20 09:50:03

潮新闻讯 走进今年暑假期间的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无论是等候区还是挂号区、验光区,放眼望去都是乌泱泱的一片。叫号声、脚步声、家属之间的交流声、医生的指令声……众多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就说要早点来偏不听,你看这带孩子来的人有多少。”一位大伯刚走进门诊大楼,就埋怨起抱着孩子满头大汗的儿子。随着暑假来临,在杭州城站附近的浙大眼科医院里几乎挤满了人,特别是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比比皆是。

浙大眼科医院就诊患者 杨一凡 摄

平均两个孩子,就有一个“小眼镜”,这几乎成了全国普遍的情况。“小眼镜”越来越多,成为家长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得到广泛重视。每逢暑假,是儿童青少年到眼科就诊的高峰。高峰背后也有“降温”,潮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江重视预防“小眼镜”,近视率攀升势头基本上得到遏制,但这项长期工作仍有难点、观念误区需要克服。

眼科迎来暑假就诊高峰

“我们家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平常看手机也管不住,前几天跟我说看东西不清楚,赶快带他到医院来看看。”一位带孩子来就诊的妈妈说道。

暑假以来,浙大眼科医院出现了许多小朋友的身影,他们大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做有关近视的系列检查。他们有的排等候队伍里,歪着脑袋疑惑地看着手上大大小小的检测单;有的在座无虚席的等候区上摇着头晃着脚,时不时抬头看看叫号的电子显示器;有的则戴着插着近视片的眼镜试戴架,在家长陪同下来回走动,再在配镜区挑选自己喜欢的镜框。

正在配镜的孩子和家长 杨一凡 摄

潮新闻记者从浙江大学眼科医院了解到,根据预估,今年该院的门诊人数将超100万。除了浙江本省,还有来自江西、安徽等地的患者来就诊。其中到视光中心就诊的患者中,七八成为儿童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间,门诊人数中百分之四五十为青少年。而在双休日,高峰时近七八成患者为青少年。从今年暑假就诊情况来看,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非常多,其中包括眼科检查、近视矫正等情况。此外,记者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省眼科医院)了解到,该院今年暑假同样迎来儿童青少年近视就诊的一轮高峰。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主要呈现三个特点:高发,低龄化还有重度化。2018年至今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情况来看,出现了一定波动:2018年到疫情开始前,近视率出现下降。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户外活动时间较短,近视率出现一定回升,特别是2020年上半年。从浙江的情况来看,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攀升势头基本上得到了遏制。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7月5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介绍道,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到2019年下降到50.2%,一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20年,近视率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

预防“小眼镜”浙江不少工作走在前头

近年来,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今年,教育部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预防“小眼镜”增加上,浙江做得如何?

2018年10月,由浙江省教育厅、省卫建委联合成立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挂牌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成为浙江省近视防控基地,中心相关负责人向潮新闻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政策举措上,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防控工作提供政策保障。浙江推进近视综合防控试验工程八大工程措施落实,服务全省儿童青少年眼健康。

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验以及筛查、普查等工作上,浙江积极走在前列。

“中心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优势,2018年下半年开始,对近视试点方案进行专题研究,在全国率先进行防控试验。”以温州市、杭州市上城区等一市一区为全省先行试点。中心助力浙江省逐步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其中,温州市获批成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为全国唯一获批地区。在温州市、金华市2个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和杭州市上城区等5个试点县(市、区)基础上,2020年新增了绍兴市、杭州市拱墅区、杭州市西湖区、玉环市。

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结果名单的通知》,浙江湖州市长兴县、嘉兴市秀洲区、宁波市榜上有名。

2019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两次调查,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温州已经连续10次完成全市域、超百万、高时效的中小学生近视普查,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所有学段,普查率在99.5%以上。

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近视防控信息化平台,并用于2018、2019年度教育部学生体质检测视力调查,累计为300余万名中小学生建立电子视觉档案,形成全国最大规模、最科学高效的建档系统。

疫情期间,2020年2月14日,中心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做好线上教育教学期间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7条近视防控措施,被全国多省市借鉴。

科普宣教上,2018年11月,中心在温州医科大学创办全国首家现代化的眼健康科普馆,还牵头成立了全国眼健康科普馆联盟,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宣教辐射人群上亿人次。中心成立了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宣讲团,还通过系列活动、近视防控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线上线下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公众提供全面科学的眼健康知识。

浙江一系列工作背后,是“小眼镜”总体攀升势头被遏制。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2019、2020、2021连续三年,浙江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均下降了1%以上。在2019年度、2020年度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中,浙江荣获最高等级A级(得分排名全国第二)。

视光专家:家长们的两大观念要转变

上午看门诊,下午、晚上或周末走进校园科普,是倪海龙的工作常态,这也让他有了多重身份:不仅是视光专家,更是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兼家长宣讲团团长,同时也是拥有众多粉丝的《孩子的护眼宝典》《倪海龙医生漫画谈近视防控》等畅销科普书作者。长期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倪海龙表示,对于“小眼镜”的预防,仍有一些难点要突破,对于近视的一些固有观念也要转变。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医生 杨一凡 摄

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小眼镜”增加,在倪海龙看来,就是要解决“一少一重”:出去玩的太少,近距离用眼负担太重。

倪海龙讲起自己近些年在学校里了解到的情况,“课间几乎很少有孩子会出教室活动,基本都是在教室里待着”。他也跟小朋友们交流过,有孩子表示不想出去,有的说楼层太高,有的说老师拖堂。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加之做作业等近距离用眼,导致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

在他看来,近视防控的主战场在学校和家庭,但目前仍面临着四大困难:

1、教育部门的减负存在落地难,导致近距离用眼负担重;

2、一些学校体育设施落地不足,另外实现孩子们多到操场上去,多沐浴在阳光下,还需要学校的更多努力;

3、家长缺乏近视防控的知识,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视力下降,到处求医问药,有的家长干脆就是“马大哈型”,认为近视就是戴副眼镜的事;

4、青少年普遍沉迷于电子产品,也是近视的一大诱因。

对于家长们,倪海龙提醒,两个关于孩子近视的固有观念也要转变:

一个是家长们对电子产品与近视的认知。“很多人把小孩子近视的元凶归为手机、平板和电脑,这种认识过于简单化。”倪海龙举了个例子,他门诊曾遇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说自家孩子不怎么用手机、电脑,电视也不怎么看,怎么就近视了呢?家长们说孩子就是爱看书,抱着本书能看半天。说起孩子近视的原因,很多家长都没意识到过度阅读的负面影响。“其实看书是最常见的一种近距离用眼,不健康的看书方式明显加重用眼负担。”

另一个就是家长们对眼镜的态度。一些家长很排斥孩子戴眼镜,认为得了近视不好,“这就会导致一些孩子近视了也不敢说,直到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倪海龙表示,要科学认知近视,这样孩子出现视力问题后,能及时说出来,进而及时就诊。

在倪海龙看来,近视不是配一副眼镜的的事情,“小眼镜”越多越多,不仅对个人生活,而且对家庭、社会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要靠社会的全方位努力,政府部门主抓,多方形成合力,降低近视率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杨一凡 实习生 陈奕霓 通讯员 许紫莹 孙敏慧   编辑:黄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