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鲜明提出“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明确“十个坚持”重要原则,把对网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全新高度。准确理解、全面践行这一使命任务和“十个坚持”重要原则,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把牢网信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战略方向,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举旗帜聚民心,党的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管好用好互联网的关键所在。
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网信事业发展具备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党始终发挥着规划者、组织者、推动者和领航者的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形成新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这一论断从战略和全局上明确了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也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和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构筑起网上舆论充沛释放正能量、网下舆论持续激发社会活力的舆论新格局,形成网上网下的强大合力,不断净化网络空间,畅通民意渠道,凝聚网络舆论正能量,着力打造网络强国建设软环境。
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网络空间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为实现凝聚共识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在全球信息化网络时代,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想画出更大的同心圆,需要包容更多多样性,并重视对网络空间的建设和维护,网信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到网信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才能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的使命任务,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2.防风险保安全,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网络安全已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科学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由此开启了我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新征程。
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双轮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既注重发展又注重安全,是推进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的关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正确处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网信工作中的运用与体现。
同步推进网络核心技术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网络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建成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通过推动网络核心技术在各产业中的渗透融合和广泛使用,变革生产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推动各领域技术进步、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改变经济运行模式和增长方式,能够为网络安全和网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网络安全是实现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并深刻总结了网络安全的特点,强调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网络安全观的提出,既是对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新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新挑战新威胁的系统应对。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要求我们更好把握网络安全的规律和本质,增强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从国家安全的全局加强各安全领域、各安全要素之间的联动,守好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战场。随着网络安全被提升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我国网络强国建设也向着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方向不断前进。
3.强治理惠民生,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当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10亿,对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我国正在形成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网络强国科学体系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数字经济以现代网络技术为重要载体,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为重要推动力,构成了网络强国的坚实基础。应积极倡导网信事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凝聚和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网络强国建设的人才保障。此外,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不断增强网络强国的软实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指明方向。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贯穿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实践过程的一条主线,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网信事业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从作为资源、技术、工具带来的物质满足,到网络文化需求,再到整体网络强国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展现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保护人民的价值实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网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4.增动能促发展,信息化驱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等,使得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不断凸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打造新的引擎,注入新的动力。
信息化推动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顶层设计高度,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要求强调用好信息化这个倍增器,瞄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制度创新的要害和重点,把信息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作为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这一要求也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深度融合,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方面入手,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推动各领域制度创新提质增效、顺畅落实。
信息化形成社会发展新动能。由信息化带来的数据、算力和算法共同构筑的新数据应用体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数据生产力成为信息社会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新能力,通过价值共创使数据要素赋能其他要素,促进资源优化和激活创新,形成社会发展新动能。只有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的新趋势,才能更好理解和把握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以信息化推进发展数字产业,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速社会财富创造与积累,有助于推动社会财富共享与普惠,提高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5.谋合作图共赢,提升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国际话语权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我国参与引领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
强调尊重网络主权。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世界格局,互联网发展必须坚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原则,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实现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尊重网络主权是对国家主权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关系日益变化和不断发展结果的深刻认识,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赞同,把国家主权延伸到网络空间,是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实现全球网络治理的最佳模式。人类命运因互联网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作共赢成为全球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弥合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数字鸿沟,推动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在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我国携手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主权国家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的作用,建立了多边、透明、包容的数字领域国际贸易规则,共同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打造经济发展新态势,为高质量推动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数字经济合作等“数字丝绸之路”深入发展提供了统筹谋划的思路,为世界各国人民营造互惠、互利、共赢的互联网空间,为实现全球共治提供了最佳治理模式。
(王益民,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