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在杭州小营巷,重温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爱国卫生光荣传统”的重要论述——小巷故事,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23-05-22 10:06:26

初夏,一位老人在小营巷中慢悠悠地走,看见地上有纸片散落,老人弯下腰去,把纸片捡起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这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健康社区”,9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194位。众人皆知,小营巷是毛主席视察过卫生工作的地方,20年前,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和视察杭州市小营巷卫生工作46周年纪念日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小营巷召开座谈会,要求弘扬小营巷爱国卫生光荣传统,提出“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的重要论断。

走过小营巷,你可以见证新中国卫生健康的发展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小营巷居民对于卫生的关注,已经内化成了一种习惯。

时至今日,小营巷依然是全国爱卫工作的标杆。小巷故事为何能历久弥新?近日,本报记者与杭州市爱卫办、上城区小营街道组成主题教育联合调研组,探寻小巷故事。

584da55352d8f7eeb5f60646db27fafe_zjrb2023052200001v02b008.jpg

记者在杭州小营巷社区采访。 本报记者 孙金满 摄

扔垃圾这件小事,也能琢磨出很多办法

5月18日,小营巷社区第9代卫生委员周鸿翔起了个大早。这一天,他的工作从走街串巷上门收垃圾开始。“早上6时,晚上6时,一天两次,居民家中有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物业都会定时定点上门收。”周鸿翔说。

当我们走进小巷,最朴素的观感就是整洁:青石板路上,不见一点落叶杂物;垃圾分类回收“总站点”里,不同的垃圾总能精准找到对应的分类桶;每天都有保洁员给垃圾房“洗澡”……

“扔垃圾这件小事,小营人传承、改革、创新了十几年。”从周鸿翔的口中,我们听到了这场“持久战”的变化——从搬走“垃圾山”,到率先实现“垃圾不落地”,再到“承包+认领垃圾房辅助细分”,社区垃圾分类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

3600多户居民,为什么要数年如一日坚持做这件小事?

“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卫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周鸿翔复诵着小营红巷馆纪念墙上的这句话,这也是深深刻在小营人心中的一句话。“20年来,我们从这句话里琢磨出来的办法有很多,但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把身边的小事办好,才能让爱国卫生运动真正做到迭代更新。”

小营巷爱国卫生运动发轫之时,正是通过移风易俗改变了公众的卫生习惯,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这样的传承,不能丢。前几年,小营巷社区率先成为杭州“垃圾不落地”试点,不设垃圾桶,打造自助垃圾房。一开始居民也不接受,怎么办?办法是琢磨出来的。在试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后,每天的固定时间,社区卫生员就摇着铃铛提醒居民出来倒垃圾。为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还专门制作了一批“垃圾不落地积分卡”,居民只要定时投放垃圾,都可以叫保洁员盖章,每月集满25个章,可以到社区换领小礼品。“渐渐地,大家习惯了这定时响起的铃铛声,还会自觉地拎着垃圾袋等待垃圾车,养成了文明好习惯。” 

“能想到吗,这是经过改造的垃圾房。”周鸿翔领着我们走进一处花房。花房内部配有智能语音多功能屏、休闲座椅、直饮饮水机、洗手池和烘手机。“现在,这里不仅是投放垃圾的地方,更是邻居们互动交流的场所。”垃圾房的翻新从设计到落地前后改了6次,100多位居民集思广益,参与其中。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陈文文 张彧 张梦月 共享联盟·上城 李凌婧 洪沵   编辑:高婷婷
初夏,一位老人在小营巷中慢悠悠地走,看见地上有纸片散落,老人弯下腰去,把纸片捡起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