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在嵊州,重温习近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袅袅越音传新风
发布时间:2023-07-24 10:30:47

曲与人,“乐”见精神

近日,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揭晓,越剧《核桃树之恋》名列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榜首。

嵊州市三江街道仙人坑村,王贤琴家门口的大核桃树是一道远近闻名的风景线。树干高耸而粗壮,巨大的树冠宛若一朵绿色的云,飘浮在小院上空。越剧《核桃树之恋》,就是以核弹技术工人妻子王贤琴的视角,讲述一个平凡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示出一群可敬可爱的核工业工作者及家人的牺牲与奉献。

“这部戏,演的是他们默默无名奉献祖国的伟大精神。向一代人致敬,向一种精神致敬,向时代致敬。”出品方之一、嵊州市越剧团团长朱杭灿说。

陈瑜补充说:“去年,《核桃树之恋》还获得了浙江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样的原创精品,也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成风化人的精神力量。”

当年调研中,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只有让正面的东西去占领了,才能让负面的东西失去生存的土壤。

“老百姓最喜欢什么?当然是好看好听的作品。”朱杭灿捧出了成绩单,剧团近年还创排了《马寅初》《傲雪芬芳》等精品剧目。同时,他们把创排适合农村、基层观众的“小戏”放在与传承经典、创作大戏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拿出了《越乡鼓舞》《越乡正气行》《嵊州合力织彩锦》等佳作……最近,青春版《梁祝》正在热演,“你说青春在哪里?舞台设计更简洁时尚,效果也更唯美了。”朱杭灿说。

习近平同志亲力推动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润物细无声”地涵养着嵊州人民——

那次调研后,嵊州大力推进越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率先成立越剧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从基础设施入手,着手修复了一批古戏台和100多个越剧戏迷角。以甘霖镇为例,目前有群众文化团队150多支、文体骨干2800多人,20多个乡村越剧戏迷角……

处处有戏台,天天有演出,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城与乡,“悦”见风尚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走进黄箭坂村文化礼堂,这里正在准备一场婚宴,文化礼堂设有家宴中心,村民们说在这里办酒又气派、又方便。

墙上,挂着《甘霖镇移风易俗菜单集》和《红白理事会章程》,按照桌餐的不同品类,一桌菜的价格从700元至1000元不等,丰俭由人,一目了然。

如今在嵊州,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次第盛开。黄箭坂村党委副书记袁向阳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恶习少了。乡风文明也通过这样的小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来到二楼的书法室,墨香扑鼻。退职老干部袁林达在这里挥毫泼墨,创作正酣。老袁记得,当年习近平同志来到黄箭坂村调研乡村特色文化发展。他看得认真,问得细致。村里有舞龙队、书法队、吹打队、戏曲队、西洋乐器队、篮球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那次调研时,原农民舞龙队女队队长俞金娥正是舞龙队的“龙头”。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俞金娥激动地说:“我们村舞龙有130多年历史。舞龙是集体项目,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多年合作,村民关系更密切、更和谐,龙头也更‘潮’、更轻巧,舞起来更好看了!”

“不仅舞龙更好看,生活也更好了。”袁向阳接着说,全村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办起电声配件小微创业园,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9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万多元。

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嵊州留下嘱托:“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

在黄箭坂村的乡村座谈会上,来自全市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说出了心声——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文明、践行文明。”嵊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汪丽介绍,近年来,嵊州市围绕“公筷公勺”“垃圾分类”“文明旅游”等,创排了“小九妹”“九斤姑娘”“沙漠王子”等微唱段,助推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推进、遍地开花。

“村嫂,也是嵊州的一张亮丽‘金名片’。”嵊州市妇联副主席尹畅玉介绍,全市目前有500余支村嫂志愿者队伍,1.2万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已遍布各个乡镇,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目标贡献力量。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创建文明城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2020年11月20日,嵊州市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德以润心,文以化人。走在嵊州的街头巷尾,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清丽婉转的越音,传颂着奋斗者的初心与使命;干净整洁的街道,各具特色的公益广告赏心悦目,城市“颜值”和“气质”不断提升;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每天都在发生……

今天,文明之光正点亮群众生活,引领全社会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时代新风尚。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陆遥 通讯员 陈荣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