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浙江提出:要提高乡村产业质效,因地制宜做强做大乡村“土特产”,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乡村生态旅游、民宿文化、休闲观光等产业。
“土特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往往加工、销售方式传统,如何把“土特产”变“金招牌”,《川源蹲点观察》就从一颗金灿灿的蜜梨说起。
金华市婺州蜜梨专业技术协会会长 郭有金:梨这块,我们南方还是第一家。
郭有金是金华婺州蜜梨专业技术协会的会长,他说的这套设备正是当地供销社为提高蜜梨分拣的效率和质量,出一百万买的。不仅买设备,镇里还提供厂房,让农户免费用。按理说,这样的好事大伙儿应该抢着用,可当地的种梨大户似乎并不买账。
金华市婺州蜜梨专业技术协会会员 张法根:分了没有销路,我们拉来拉去没有用。
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副镇长 贾瑞奎:(今年)基本上开了十天左右,整个梨的上市期一般在二十天左右。
来收梨的都是小贩,高端梨分出来也没地方卖。尽管四年前,婺州蜜梨就拿到了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但证书却很难转化成市场效益。就在大伙儿满脑子想着种梨卖梨,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镇领导请来了镇里唯一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杨国荣。去年开春,他因为一款网红产品把全镇的桑椹都买空了。
金华市正牌食品厂负责人 杨国荣:我感觉我们的婺州蜜梨完全可以,做成梨膏也好,别的梨酱也好,我都想试一下。
杨国荣这么一说,打开了大家的思路。原来种水果还可以这么搞。七嘴八舌之间,新点子也冒了出来。
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副镇长 贾瑞奎:老百姓种东西来不容易。可能下一步还要引进一些深加工的企业进来,也是有利于老百姓增收致富。
记者 杨川源:落了灰的分拣机,拿到了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却依然苦恼的婺州蜜梨,就是卡在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这道坎上。今年中央有关部委提出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了:要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这也是对“农本色”的坚持和提升。最近几年不少地方都在搞“梨花经济”、“桃花经济”,就是瞄准了要打造农村“IP”。
婺州蜜梨拿的是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金华佛手也有一块金字招牌: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最近两年,“北山口”牌佛手系列产品成了热门货,带动所在的赤松镇全镇年均产值超过了1.5个亿。邢燕就是北山口村请来的职业经理人,也是“北山口”佛手的品牌运营方。接手任务后的第一步,就是和村里把不同品级的佛手分类加工。
金华市山口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邢燕:今年把佛手的香薰,把一些文化做进去,佛手加薄荷的,佛手加薰衣草的,包括营养品等等都可以。
为了让这个“IP”拓展全国市场。北山口村还有一个绝招——创造“需求”。
电商运营团队主播 徐杰:直播间给他们展示一下,回家养了之后,它是怎么样一个效果,丰富它的标签和它的作用。很多人缺少的就是个认知。
让更多外地人了解佛手,邢燕带着团队把原先卖不出去的青佛手变成了热销品。尽管眼下销路和效益都不错,但村干部并不满足。
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党支部书记 叶静忠:现在是不愁,但是以后呢?要不断地升级,不断地创新。
金华市山口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邢 燕:比如说我要做佛手香皂、佛手牙膏,那这个东西我搞不了。所以的话这一些东西我们是要借助外力的。
为了把农产品的“IP”进一步打造起来,当地计划引入“双龙实验室”,设立研究中心。
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党委委员 廖丽军:产品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在这里。
周边还布局了研学旅游线路,尝试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党委委员 陈国钧:有实验室在这里,才能真正地跟高校合作。延长这个产业链,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这样才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
记者 杨川源:佛手能做出一桌子的产品,看上去变化的是卖东西的方式,其实啊,是脑袋里的思路。深化“千万工程”,不仅是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生活环境,更是紧跟市场,让村里的能人走出去,让外面的资源走进来。思路决定出路,“种”发展就是“种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