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萧山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向基层延伸现场会上,22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领到了一颗很有看头的章——“办不成事”受理印章。
印章雕刻为“办NO.成事”,既反映“办不成事”的件数编号,又代表最终能办成事。
去年9月起,萧山试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破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痛点难点问题,疏通“办事梗阻”,让“难办的事”办得了、“办不成的事”办得成。截至目前,全区精简办事材料30%,提升办事效率50%以上,推动完善制度10余项。
作为贯彻落实省委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如今萧山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于全区推广,建起区镇村三级联办模式,就是要公开、扩大问题收集来源,最大限度地为群众企业解决问题。
变更营业执照
从一个月缩减到一个星期
如果没有瓜沥的先行先试,腾励传动的上市进程可能还“卡”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手续上。
一个月前,该镇行政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收到了一份来自特邀监督员上报的问题,反映杭州腾励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因准备上市,希望政府部门加快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手续。
变更营业执照需要企业风险核查,而核查又因涉及多个部门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收到企业上报的问题后,第一时间启动“会诊”机制,最终一个星期完成变更。
小小窗口,背后是多股政务力量的“相辅相成”——基层政务窗口,受理、交办、反馈、提升;区镇两级部门单位在业务侧,简单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研究解决,并形成常态化办事机制;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在联办网格的基础上,建立村社监察工作联络站、“四个平台”与政务服务中心(站)之间的问题衔接机制。
而“瓜沥样本”也将成为整个萧山的“标配”。接下来,该区以“区—镇街—村社”为轴进一步延伸服务阵地,构建完成“1+22+N”的便民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22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N个村社便民服务站,均按统一标识标牌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形成全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个形象、一个标志、一套体系,保证群众一进门就能看得到、找得到、问得到。
“小窗口”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为群众办事的漏洞和短板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像一面镜子,既帮助群众、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又能照出办事流程、机制的漏洞和短板。
“我们前期梳理了群众反映的办不成事项,可以归纳为三种:‘不给办’的事、‘很难办’的事以及‘办不了’的事。”萧山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周萍英坦言,三种状态的出现正是服务作风存在问题所致。
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是萧山全面优化提升政务服务环境的有效载体,是着力打响“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营商环境品牌的有形抓手,是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热情的有效渠道。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综合效应正在不断凸显——去年,萧山区营商环境考核跃居全市第二;今年3月,在省工商联发布的全省“万企评营商环境”中,萧山区位列满意度综合前十强。
“我们还配套建立了督查问责机制,对确实因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或推诿扯皮引起‘办不成事’情况发生的,进行严肃问责并作点名道姓通报处理。”萧山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窗口设立以来,当地政务服务大厅现场投诉率同比下降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