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高能级科创平台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需要不断提升建设质效,这也是此番调研的落脚点。
对于高能级科创平台下一步发展路径,浙江已经作出一系列探索。
光是今年,浙江就已经推出不少大动作。比如,创造性地提出“315”科技创新体系——在三大科创高地的基础上细化出15个主攻方向,目的正是在浙江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上,进一步谋划更明晰的突破路径。“315”工程的6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实施“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
最新成立的几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纷纷找准了细分赛道。如湘湖实验室专攻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中的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白马湖实验室瞄准新材料科创高地中的双碳与环保技术,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互联网+”科创高地中的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
3月发布的《浙江省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细则》,规定了对高能级重大科创平台5年内省级财政投入一般不低于5亿元。细则还提到,将根据平台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谁来投、怎么投”和省市县投入比例,根据平台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给予精准支持。
还有哪些方面,浙江仍需“提”和“增”?
体制机制的完善是“提质”的关键一环。高能级科创平台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力量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这对于攻克“卡脖子”难题尤其重要。
打造更多高层次人才的吸附载体,同样是一项重要战术。
成立两年多来,良渚实验室与许多海内外人才实现“双向奔赴”。近期归国加盟良渚实验室的徐浩新教授说:“良渚实验室是集科研、转化、创新基金、团队培养等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这样灵活的运作机制对我实现理想和抱负有足够吸引力。”
人才创新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浙江将深化科技人才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在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等,助推科技人才释放巨大创新潜能。
一座科创平台,不仅对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形成企业、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支撑区域提升综合竞争力。
虽然科研机构较少直接孵化企业,但能通过与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市场主体深度融合,共同培育并在市场反馈中迭代成果,实现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汇聚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成立以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20.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贡献率占比超75%。
未来,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增效”,更要扩大企业“朋友圈”,深化全链条创新转化和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在服务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