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缩小城乡生活差距
5月5日下午3时30分,澄照幼儿园门口,不少家长正在接孩子放学。
这座乡镇幼儿园,跟景宁县城的幼儿园别无二致。室外,是色彩缤纷的墙面,配有滑滑梯、秋千等多种游乐设施;室内,木工馆、美食馆等特色教室一应俱全。
“考虑到居民实际需求,园里除招收全乡年满3周岁的孩子以外,还承担了基层普惠性托育服务,可接收3岁以下的婴幼儿。”园长严芳芳向调研组提到,这里的师资力量依托城乡双向流动,教学水平跟县城幼儿园并没有太大差别。
“总书记在调研时指出,要着眼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差别。景宁一直在努力。”柳卫香介绍,澄照乡澄和社区是景宁最大的异地搬迁安置点,来自英川镇等12个镇街1438户5261名村民在这里安家,社区内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文化广场、中小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配套齐全。
调研组一边在社区走访,一边和社区干部交流讨论平常工作碰到的问题。
“这里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就是有一点特别可惜,花坛里都被住户种上了菜。”95后社区干部叶致远笑着说,如何让居民适应并融入新的生活,是社区干部的新近课题。调研组建议,耕种已成为农民的生活习惯,要想办法让他们既能发挥“老手艺”,也适应城市生活。
澄和社区的干部和社工大都是90后。最近,他们想出了一招: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做得好的家庭,奖励种植鲜花。试行一个月后,社区环境已大有改观,乱堆乱放乱种现象不见了,八成以上的院子种上了花草绿植。
习近平同志曾谆谆嘱咐,畲族自治县全国只有一个,是景宁最大的特色。对此,调研组干部建议,既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要努力保留被搬迁村庄的历史、习俗等文化资源,这些都是社区的凝聚力所在。同行的景宁乡镇和社区干部也深有同感。他们说,澄和社区常住居民中就有不少畲族同胞,社区正在通过民族传统节日等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邻里互动互助活动,今年打算把大家以前用过的农具、生活用品等征集起来,既可以共享共用,也作为原来各村的民俗文化进行交流展示,“让大家搬下了大山,也留住了乡愁。”
拓,找寻畲乡发展支点
雨后的景宁,处处青翠,生机盎然。
习近平同志当年调研时肯定景宁县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如今,这一气象愈加勃发。去年,景宁全县生产总值93.2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长动力持续增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到1.83∶1,优于全省平均。
“现在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调研组干部向景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金锋发问。金锋不假思索地回答:政策。他随后解释道:“景宁的发展不仅要资金、要‘鱼’,更要善于用好政策、掌握‘渔’。”
宋珍告诉记者,去年省里出台《支持景宁县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实施方案》后,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提出建设惠明茶全产业链、建设“景宁600”现代农业产业平台等10项举措,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助推畲乡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如今,相关举措正在一步步推进落实。
重走习近平同志的调研路线,大家又对2005年8月13日《浙江日报》报道中习近平同志的一句话热议起来:要重点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扶持政策。当地干部说,这对景宁培育新的增长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新和村党总支书记蓝建兵告诉调研组,如今县里、乡里都在重点发展竹木加工产业,村里也在加快推进建设一个80余亩的毛竹培育基地,集中种植优质竹木,提升竹木产品附加值,“现在村民种毛竹卖毛竹赚钱,村里也会把竹篱笆等竹制品用在村庄美化中。整个村子打出了毛竹的品牌特色。”
“有了好政策,发展要注重好服务。”记者提出建议。金锋接过话茬:“对,服务也是生产力。”
在景宁经济开发区调研采访当天,调研组发现有很多家来自邻县的企业在洽谈合作。“这里税收、土地有优惠,又推行‘一站式’办事服务,我们很感兴趣。”一名企业负责人说。
他们更看中景宁的潜力。这个曾经的浙江“欠发达县”,已先后引进了亿凯制造、景宁沪特、蓝润新能源等亿元项目,培育的亚资科技也在2022年荣获省级科技型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称号。2022年,景宁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保持持续向上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