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不一样的西溪
发布时间:2023-05-21 16:26:50

07a56687822e5d38c1bd15d373e3f649_rB4AiWRhCx2ABu01AAJVZ3BRGpQ014.jpg

初夏时节,西溪美景正盛。人们穿行在港汊河道中,欣赏着周围草木丰茂的植被,飞鸟、芦苇、石桥等景致依次闪过,一幅美丽的原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打开。

光阴流转,从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到和谐共享的“天堂绿肾”,不一样的西溪,正成为人民群众身有所栖的绿色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八八战略”,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一个多月后,杭州市正式启动实施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生态为先,以人为本。20年来,杭州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开创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映照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孜孜以求,描摹着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的独特魅力。

一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早上9点不到,船工周忠伟就开始忙活了——换上整洁的衣服,胸前佩戴好党徽,保温杯里泡好了新鲜的西湖龙井茶,在码头迎接第一批上船的游客。

“这段时间,坐船的游客明显多起来了,10点不到,码头上就没有船了,60多艘电瓶船全部开工了!”周忠伟是西湖区原蒋村乡周家村村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西溪湿地。

船行到“十里芳菲”景点,周忠伟抬手指向岸边,“你们看,这里就是我原来的家,小时候我在这里抓过鱼,种过水稻,水都能直接喝的。”和现在曲水清幽、野趣横生的美景不同的是,曾经的西溪湿地有过一段“臭烘烘”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家家户户都养猪养鱼,粪便就直接排进河里,整一片都散发恶臭。”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周忠伟记忆犹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溪湿地以年均约1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多平方公里,到2002年仅剩11平方公里。

保护势在必行!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首期工程启动,划定动植物自由栖息和繁衍的区域,限制区域游客只能乘船路过。

2005年5月1日,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西溪湿地开园的贺信中指出,希望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

同年,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西溪湿地进一步加大原生态保护力度,对面积达5.86平方公里保育区原生态环境进行严格保护,除科考人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入。

“实施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生态优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湿地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想回忆,2007年,杭州市实施了引水入城工程,把钱塘江水引到西溪,让西溪的水“活”起来;2016年,西湖区又建成了东穆坞沉砂池工程,钱塘江的水通过净化处理后再流入西溪,进一步提升了湿地的水质。

“生态优先”还体现在许多细节之处——用柳树木桩来护堤,树根会抱住堤岸,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生存;将水壁由陡坡改为缓坡,利于湿生植物生长;施工时精心规划与避让,使湿地的几千棵柿子树全部留下……

如今的西溪,芦白柿红、桑青水碧、鹭舞燕翔,已经成为了一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充分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境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溪湿地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望。如今,这里的一堤一水、一草一木,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今年3月21日,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了珍稀鸟类反嘴鹬。“反嘴鹬、鸳鸯、苍鹭、白骨顶等四种水鸟‘同框’,西溪湿地莲花滩观鸟区,俨然已经成为水鸟的乐园。”刘想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漫步湿地,你可能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白尾海雕擦肩而过,也可能偶遇“鸟界国宝”东方白鹳和“东方宝石”朱鹮……20年来,西溪湿地动植物增加了近700种,成为飞鸟、鱼类、昆虫和草木的天堂。

值得一提的是,西溪湿地探索出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周边发展为“金”,通过“金镶玉”组团发展,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该模式找到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又让游客可以亲近自然,近距离体验美景,这对湿地保护具有开创性意义。”刘想介绍。

眼下,西溪湿地正在开展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的试点项目——开展数字化应用场景体系建设。“比如莲花滩观鸟区的游客比较多,可能对生态产生影响,我们就会通过电子围栏的形式,让这里休养生息。”刘想对此充满期待,“杭州亚运会开幕之前,我们将推出23个应用场景,其中15个应用场景和生态保护相关。”

一次绿色空间的共享实践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溪湿地,就湿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他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福堤、绿堤、西溪雕塑园、邬家湾、龙舌嘴……市民游客惊喜地发现,这两年西溪湿地免费开放区域日益扩大。据介绍,免费开放面积已扩大至西溪总面积的56%,最大程度地“还景于民”,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

人在画里,游在景中。去年,西溪湿地建成长约21公里的环西溪绿道,宛如一条金链,将西溪湿地十八景一一串联。市民游客沿着浓荫如盖的清幽小道漫步,能领略西溪湿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妙处。

西溪湿地还合理利用湿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了“花朝节”“龙舟节”“火柿节”等独具特色的活动,让市民游客深度了解湿地的绿色之美。

20年前,4000多户原住民陆续搬离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家乡,如今,像周忠伟这样的原住民纷纷回到西溪湿地就业,当起了船工、渔夫、农耕人员和保洁人员。他们还“洗脚上楼”当起了居民,搬进了蒋村花园、西溪花园两个高品质安置房,享受着惬意的慢生活。

对于周忠伟来说,每年的5月1日,都有着特殊的意义——2005年5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周忠伟正是第一批入职的原住民之一。到今年5月1日,50岁的周忠伟在西溪湿地工作正好满18年,“年轻的时候盼望着50岁能退休,现在不一样了,西溪湿地就是我的家,在这么美丽的家里上班,每一天都心情愉悦,哪里舍得退休!”周忠伟把一船游客送到岸边,又上来了一批争相拍照的年轻人。

“每一天都有奔头,这就是幸福。”周忠伟向我们摆摆手,开着电瓶船又驶向了美好的下一站。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高丽丽   编辑:高婷婷
杭州网推出专题,宣传杭州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的历史性变革和宝贵经验,宣传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新思路新举措,宣传构建完善“八八战略”抓落实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