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千万工程”造就千万美丽农房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06-26 11:10:44


住有所居,承载着广大农村群众的朴实梦想与诚挚期待;居有所安,贯穿着“人民至上”情怀的有为实践与敢为担当。

一直以来,杭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深化“千万工程”,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全域全体系推动农房建设,并在创新实践中形成一套以老百姓选“称心房”、建“放心房”、住“顺心房”、有“致富房”的“四房”理念为引领,以数智化赋能的农房建管服体系,真正实现让村民“像逛淘宝一样”,“一次不用跑”就能“建好一栋房”。

在杭州乡村,农房已不仅是群众的一处居所,也是山水中的一道风景,更日益成为一个驱动振兴的“动力引擎”。

从“农房盆景”到“城乡风景”再向“全域景区”升级蝶变,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富春山居图,正在杭州徐徐绘就。

从“麻烦事”到“一键事” 数智化破题 让村民“一次不用跑”就能“建好一栋房”

建房,是村民心头的大事喜事,却也曾是件费时费力的“麻烦事”。跑审批、选房型、弄图纸、找工匠、选材比价、验收确权……桩桩件件都要操心。

高质量推进农房建设管理,就从解决这些“麻烦事”入手。

“2019年开始,我们率先在农村建房管理方面开展数智化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最先上线了农村建房在线审批、在线选择农房通用图集等功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一来,审批速度更快了。”

光快还不够。2021年,借力数字化改革东风,杭州推进建房审批服务线上应用1.0版本向全生命周期农房综合管理服务2.0版本迭代,针对“选、建、住、管”全过程逐步探索出“农房一件事”治理流程,打通农房审批、建设监管和确权登记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农民建房流程“全覆盖、全打通、全共享”。同时,在临安区太湖源、湍口、锦城、高虹四个镇街率先实施省级试点,并成功入选“住有所居”和“浙系列”改革重大应用,成为全省农房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服务应用的唯一集成试点。

数智化破题,一件件改革、一次次破壁、一点点融合,变成村民建房过程中真实可感、贴心便捷的美好体验。

“从拆旧房到建造新房,手机上点点就享受了审批、办证‘零材料’等服务。办证时电话联系了一下,工作人员就上门给我们测量,非常方便。”住进了新家的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村民朱红萍,直呼这次建房“很省心”,“听其他人说,以前建新房,村里、镇里不知道要跑多少趟,没几个月跑不下来。我之前还担心,就怕在前期审批环节漏了这个、漏了那个,耽误造房子的时间,没想到这次走起流程来十分顺利。”

有了“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村民多头申报、反复填报的现象不复存在。

作为“农民建房一件事”的升级,临安区试点过程中在农房建设的闭环管理、危房监测、流转经营等领域进行了生态进化和能级进阶,形成了“审批建房、安全管理、危房改造、建房服务、经营增收、决策辅助”6大应用模块,实现了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一屏呈现”,有效解决了农房建设领域存在的“建房审批难”“建房管理难”“风貌管控难”“危房管控难”“闲置盘活难”五大痛点难点问题。

“例如,我们打通了公安、民政、规资等5个部门12个数据接口,归集数据250余万条,实现数据自动收集、建房资格实时比对,建房申请从原来的18份材料减至‘零材料’;建房现场踏勘、审核、公示3项职能下放至村委会,6项审批流程归并为3项,审批时间从47天减少到9天。”临安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审批全面“提速”,服务也全面“提质”。

如今在杭州,不同年龄层农户都能享受建房“一键申请”的便利和“一站集成”的贴心——

通过“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年长的农户可通过电脑端入口,由村委代为操作,年轻的农户点点手机小程序,即可轻松完成在线申请;平台内置建房图集,有浙西民俗型、山地宜居型、田园风光型、现代舒适型4种风格84个户型设计,供农户在线挑选,更可通过VR模型全景、立体体验空间布局。同时也可在原有户型基础上按需免费修改,选择心仪户型后直接下载报批。

政府服务提上去,村民建房成本降下来。据统计,通过提供免费图集、免费改图、免费测绘、免费代理办证等服务,建房户平均可节省7500元。

围绕村民建房中头疼的选材比价、贷款保险等问题,杭州也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在系统平台中增设材料超市,实时获取本地最新的建材价格,让建房户足不出村就可了解建材质量、价格和房屋造价等信息;与杭州银行、阳光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线上“安居贷”和建房人身意外险,目前已发放建房贷款200余户、3000余万元,贷款年利率低至5%;保险办理全覆盖,保费最低的优惠至500元每户……

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处入手,农房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让一件件“烦心事”变成“容易事”“顺心事”。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系统性解题 让农房建设“有专业队伍、有规范标准、有政策体系”

全力为村民建房做好服务,全力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夯实保障。

与朱红萍共享“新居之喜”的,还有桐庐县百江镇东辉村的祝秋美一家,“老房翻修,和新建的一般无二。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了。”

祝秋美家是村里的困难户,老房年久失修,墙体破损、瓦片破损、木柱开裂……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村委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沟通后做通了一家人的思想工作,并根据市建委危房改造相关政策协助其申请补助,帮助解决翻修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改建后的房子宽敞明亮,卫生设施齐全,还有适老化设备。

从“忧居”到“安居”,共富路上“一户不落”。

“我们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住房困难问题,锚定‘一户不落、动态清零’的工作目标,通过完善相关政策、规范救助程序、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主体,明确‘一户一方案’,持续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作。”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已完成危房改造35510户。

不仅如此,杭州还坚持对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治理实行常态化管理,开展全面细致的危房改造“回头看”,落实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政策,做到“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及时做好“解危”工作。

要“居者有其屋”,更要“居者优其屋”。聚焦农房品质提升,杭州以系统性思维解题,一手强化顶层设计,一手深化创新实践。

“我们坚持立法规划先行,在总结提炼农房建设系列制度性成果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探索乡村建设立法,推动乡村建设从‘无法可依’到‘良法善治’。”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创新探索“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指导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

而在落地层面,杭州则紧紧抓住“农村建筑工匠”这一关键人才要素,通过积分制管理结合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全市农房建设队伍和建设技术标准,形成规范化的农房建设体系,真正实现农村住房跟商品房一样,“有专业队伍建、有规范标准依、有政策体系靠”。

目前,全市1.6万名持证农村建筑工匠已全部纳入“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平台管理,通过实施工匠积分制,以用户满意度评价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机制,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为工匠队伍的自我更新不断注入新活力。

抓实训、建队伍、重应用,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展开乡村建设人才培育——

余杭区联合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成立全省首个农村工匠线下实操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建筑工匠实操培训指导服务,加强工匠之间的知识技能交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队伍,规范农村危房整治、传统建筑修缮等农村建筑建设工作。同时,在省市率先实施农村建房小额工程工匠制度,打造“余杭工匠线上培训系统”并推广应用。

临平区则将建设农村建筑工匠队伍作为管好农村建房的重点工作,创新采用“线上培训+考试”的方式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为工匠学练技能、提高本领搭建平台。同时,在全省首创开展“村村都有工程师”活动,组织百名村干部参加监理工程师专修培训班,提供本土人才支撑,助力管好家门口工程。

好制度保障,好工匠支撑,一幢幢品质农房拔地而起,一处处美丽民居“点靓”绿水青山。

不久前,2022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质工程)考核认定名单发布,被网友誉为“藏在山里的水墨江南”的富阳区宵井村杭派民居建设项目入选。这也是杭州市唯一、全省仅两个上榜的农村住房工程。

据介绍,宵井村杭派民居建设项目充分融入了现有的山水资源,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果园林地水系,坚持做到“林地保护不破坏、水土保持不流失”。同时,对原有排水工程进行改造,雨污分流,污水统一纳管,实行终端处理;加设各项人工景观,实现对原生态的优化与提升,在低丘缓坡上打造“家家门前有潺潺溪水、户户窗外有涓涓水声”的诗意富春山居。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走进村庄、融入农房,为乡土民居更新现代化“内核”。

昔日的穷“山里”,如今的“桃花源”,在杭州乡村,一处处“居者优其屋”的蓝图已变成幸福实景。

从“农房美”到“村庄美” 多领域联动 让“农房盆景”变“乡村风景”

以农房为支点,杭州创造性将农房建管工作与“三改一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结合,一手抓整治保护,一手抓利用发展,不断深化“千万工程”,把“农房盆景”变“乡村风景”,在绿水青山间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我们以农村‘一户多宅’整治为突破口,通过整治农村违建、改善村容村貌、拆出空间、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拆除违建辅房、私搭彩钢棚、旧厂房以及美丽庭院整治、景观空间植入等,让村民堂前屋后都美起来,共享宜居新生活。

一处处“脏乱差”变得“美如画”,一幅幅“作战图”变成“实景图”。

走进临平区塘栖镇塘栖村,远处岚雾层层,近处溪水潺潺,一户户白墙黛瓦的美丽农居滨水而建,一派江南鱼米之乡的旖旎风光。

从曾经的“脏村”“穷村”到游人如织的“网红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沈雄伟道出变化:“20年前留不住人,因为压路机进不来,修路还要用榔头敲碎石;后来村里整治人居环境、改善发展设施,枇杷产业出村入市,越做越大;现在大巴车进村都很方便,村里有5个停车场、500个停车位。”

变化背后,是塘栖村以打造“全域景区”为目标,发起的一场场拆违攻坚战。“村干部全员出动,经过3个多月的‘五加二’‘白加黑’集中奋战,拆除整治765户,拆除不符合无违建创建标准的辅房、不雅建筑、一户多宅和低散乱企业违建面积共40501.06平方米,全力为美丽乡村建设腾出空间。”塘栖村党委书记唐国标介绍,通过“拆除”与“改造”融合模式,塘栖村对拆违后的空间扩面开展系列洁化、序化、彩化、绿化建设,村子的配套设施也随之全面升级——新建大小文化广场4个、健康步道5公里、四好公路8条,改造美丽庭院示范带4条;还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将拆后建筑垃圾回填本村建设用地和村里回收的宅基地,作为该片核心区配套停车场的建设……一项项公建配套基础设施短板被补齐,塘栖村群众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破旧立新”,也要“修旧如旧”。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域范围内传统村落及村落内的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共有传统村落166个,其中国家级65个、省级63个、市级38个。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做好“活化”与“利用”,成为杭州农房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将其纳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范畴,设立专项资金,编制保护规划,夯实法律保障,形成了一套全流程、规范化工作体系,推动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富民强村协调并进。”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农民建房之间的矛盾,杭州专门安排用地指标用于传统村落建设;同时,鼓励全市各地通过引进项目、举办特色民俗节庆活动等手段,突出各传统村落的独特性、唯一性,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了村庄生命有机体的自生迭代动能与更新活力。

务实举措掷地有声,管理“难点”变成了特色“亮点”。今年,建德市成功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成为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成果的精彩缩影。

“我们对传统村落内的历史建筑全面实行挂牌保护,加快推进修缮,有效遏制了古建筑、古民居破落损毁情况。在保护原有村庄肌理基础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和满足村民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全力补足村庄配套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安置房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既‘护住乡土’也‘留住乡亲’。”建德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以用促保”,建德不断探索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多模式活化利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并以综合性、一体化的博物馆式保护手段开展传统村落博物馆工程,造就一个个“活态”保护与发展的古村落。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抢救性保护了2000余处濒危的乡土建筑,并通过活用“老家底”,涌现出一大批“网红村”,如萧山区楼塔镇楼家塔村着眼于展现古韵文化,形成一条错落有致、景致古朴、特征鲜明的旅游风景线,常年游客不绝;如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在政府主导下修缮并充分利用传统民居、古祠堂等进行文化展示和体验,发展亲子游和研学游,推动实现富民强村。

把“高颜值”变“高产值” 多路径转化 让“好房子”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建起来,美起来,更要富起来。

站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方位,杭州千方百计盘活闲置农房资源,不断推动品质农房“美丽变现”。

一个个杭派民居标杆项目,不断催发美丽经济、打造共富样本。

沿320国道过富春江后西行十多分钟,便是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远远眺望,46幢民居分12个组团错落于田野和群山间,呈现出一种山水画中的深远之意,构成了水墨江南最写意的一笔。

作为首批“杭派民居”示范村,独特的富春江文化底蕴和“最美农村回迁房”的“网红”效应,为东梓关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土壤环境,大量新民居转成了精品民宿。“客流旺时,一天要接待上千人,周末更是一房难求。”东梓关村党总支书记李群介绍,整个村落正在被打造成以创新消费为主题的乡村产业示范区,充分实现旅游、文化、生活等功能的衍生和融合。“目前村里正在积极洽谈文旅公司,已经引进马场,还打造了10个标杆场景。”

此外,东梓关村还延续当地开渔的传统和鲜明的江鲜文化特色,打造“富春江江鲜大会”品牌活动,建设了12家江鲜馆、30家民宿、15家农产品特色小吃,在2022年江鲜大会期间,7天内接待游客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而根据富阳区统一规划,东梓关村还将和周边龙门古镇、湖源乡等联动发展,成为“大龙门”文旅产业的一环,加快把“风景”转化为“钱景”。

在余杭区径山脚下,一个“贫困村”变“亿元村”的致富故事,成为以美丽农房撬动乡村振兴的例证。

走进径山镇径山村,只见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步步生景、十里禅意,整个村庄透着古朴雅致的气质。茶还是径山茶,前后变化因何而生?径山村党总支书记俞荣华指出“变量”:“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抓风貌整治,并着重从农村建房工作抓起,通过规范和优化老百姓建房流程,实行带图审批等机制,在建筑中融入土文化元素,形成了全村统一、特色的村容村貌。”

据了解,径山镇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建房带图审批,引导农民建房“立面、围墙、庭院”风格三统一,并对沿路沿线农房进行微改造,营造户户皆美景的环境效果。除了做好建房管控外,径山村还积极鼓励村民用手机端“随手拍”功能,共同参与村庄环境风貌监督工作,不断营造良好的乡村风貌环境。

村子美了,也更“吸金”了。

径山村对村里70多农家乐、10多家民宿进行了重新整合,划分等级,标准化运营;还利用村里闲置农房打造12工坊,布局了茶筅、茶食、茶服、茶器等与茶相关的业态,让游客除了能品尝到独特的径山茶外,还能参与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动,体验宋代点茶,学习径山茶道,感受径山茶文化的魅力。此外,打造了属于自己的“IP”——径灵子,修建了一个径灵子广场,成了热门打卡点,衍生出文创产品;建设“径灵子乐园”,打造大人孩子都可以“玩耍”的“综合体”……

“现在来我们村游玩的亲子家庭特别多,小朋友可以戏水、喂养小动物、玩滑滑梯和蹦床,大人可以钓鱼、烧烤、露营、喝咖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乐子。”俞荣华笑着说,游客愿意在村里停留,就会拉长吃饭、住宿的旅游链条,给村民带来收入。

美丽农房和宜居宜业的村庄环境,让“过客”留下来,变成了“顾客”和“住客”。2021年、2022年径山村的游客量均达到220万人次,带动了村里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径山村真正走出了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道路。

实际上,这样的“造富”故事,在杭州乡村俯拾皆是——

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将“示范型村落景区”与统建农房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宜居乐业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区已盘活闲置房屋1355宗,助力农民增收2138.3万元;萧山区河上镇东山村与社会企业达成合作,利用存量集体土地统一建造多层公寓进行农户安置,把回收的32栋闲置农房进行修缮,打造一个集休闲住宿、民俗体验、餐饮观光、亲子研学等场景于一体的精品民宿集群,引导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9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

“千万工程”,造就了千万美丽乡村,造福了千万农民群众。一处处“好房子”变成群众致富的“钱袋子”、集体增收的“黄金屋”、美镇强村的“新引擎”。

扛起“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使命担当,杭州将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接续把农房建设作为高质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抓手,加快构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杭建宣 陈艳萍 杨建浩   编辑:郑海云
杭州网推出专题,宣传杭州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的历史性变革和宝贵经验,宣传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新思路新举措,宣传构建完善“八八战略”抓落实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