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之于杭州,不仅是一张耀眼的名片,而且是支撑经济发展最大的软实力。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把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环境优势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20年来,杭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营商环境改革高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是新征程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必答题”,必须交出高分卷。当下,锚定全力全面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目标,杭州正硬核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地落实,深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持续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
亮点样本
传化集团:从“八八战略”中汲取奋进力量
秉承“八八战略”的方法论、优势论,20年来,杭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投资贸易、产业发展等优质环境,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如今,发达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杭州的“金名片”。民企活跃的背后,是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作为杭州制造业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传化始终秉承坚守实业、拥抱技术创新的精神,在杭州持续向优的营商环境里,走出了一条“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共荣”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八八战略’把‘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作为第一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传化作为多产业、多品牌、全球化的实业集团,始终坚定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实践前行,我们既是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表示。
政务服务便捷高效,持续赋能传化高质量发展
在传化,享受到政府便捷高效政务服务的项目有很多,范围也很广。以传化2022年启动的新材料项目为例,该项目总产量达68万吨,很快就完成了发改备案和能评审批手续。
如今站在项目建设工地上,传化化学集团董事长周家海很是激动。“能有今天的建设进展多亏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全力帮助。为推动项目落地,大家经常深夜还在沟通相关事宜,为我们企业解决了项目审批、土地指标、土地挂牌前期等20余个大难题。这种态度和效率,让我们对未来在益农这片热土上的发展充满期待。”周家海表示。
除了办事暖心爽心之外,持续减轻的企业负担、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等都是传化在杭州能够深深扎根、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去年以来,我们明显感受到政府部门的检查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往的‘单刀赴会’变为‘组团上门’,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常态化,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传化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年来,随着一系列让企业真实可感的扶持政策和改革举措相继落地,也为传化开拓创新、跨越发展注入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的关键,这方面我的切身感受很深。比如,通过‘亲清在线’数字平台,我们明显感受到杭州政策通达落实的速度在变快;近年来,浙江省、市、区各级领导走进企业、倾听需求、靠前服务,让我们企业在转型升级关键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徐冠巨表示。
得益于杭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传化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良好成绩、迸发新的活力:从2003年到2022年,传化集团营业收入从16亿元发展到1450亿元。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传化有效推动国际化布局、促进双循环发展,目前传化产品销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投资超11亿美元。
政企同心聚合力,传化奋力书写蝶变跃升新篇章
政府有作为,企业有担当。近年来,作为奋斗在经营一线的民营企业,传化一直坚持履行企业责任、深化政企合作,积极投入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去。
在变革创新方面,传化在科技、人才、资本及管理创新等要素上持续加大投入,推进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促进战略发展和转型升级,不断呈现出变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化学化工业务以高价值的终端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打开新空间,向专用化学品与材料集成的平台模式发展;智能物流业务以数字货运网活跃提升为突破口,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模式发展。
向衢州市北二村资助100万元建设农贸市场,盘活地方经济;联乡结村帮扶丽水市景宁县、桐庐县合村乡发展乡村民宿等多个省内协作项目,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传化积极参与浙江省山海协作、消灭经济薄弱村等行动,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传化目前在萧山南部浦阳镇谢家、径游和安山三个村打造“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探索民营企业驱动乡村振兴、实现基于市场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徐冠巨介绍说,传化早在20年前就投身高科技农业,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如今又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和要求,打造“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以共生理念和政企村农多主体合力的方式,把传化企业的优势和谢径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三个村建设好。“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主体的作用,链接好科技、人才、项目等资源,形成‘产业+公益’合力,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与广大村民一起奋斗,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城市范例
杭州全力全面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年来,杭州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大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厚植创新创业热土。
近年来,一批批改革试点在钱塘大地荡起涟漪、佳音频传,成为杭州积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
以改革为动力,敢闯敢试——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杭州积极落实改革举措,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目标转变政府职能,用“最多跑一次”倒逼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杭州还创新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目标,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围绕交通治堵、移动办事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技术攻关、推进数据共享,由此进一步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城市。
借数字化发力,开拓创新——为了让政策服务更精准,杭州通过数字赋能、流程再造等,大力建设“亲清在线”数字平台,将“亲清”式的服务变革镌刻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提升企业办事获得感和满意度。2022年“亲清在线”数字平台兑现资金超3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6万家。
深挖试点潜力,革故鼎新——近年来,作为6个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杭州持续深化扩大试点成效,驰而不息将改革攻坚力度推向纵深。目前,杭州试点实施的153项改革事项已经全部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一批改革事项已向全国复制推广。同时,企业年报“多报合一”、企业办事“一照通办”、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客货运输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与核验等改革也取得明显成效。
杭州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不仅让企业和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变强,更让全市的“双创”活力充分奔涌,加快形成“万物生长”的蓬勃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杭州经营主体总量达167.8万,是10年前的3倍;41家企业进入“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第一。同时,杭州已经连续四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排名全国城市第一、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出台22条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推广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持续优化涉企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流程……今年以来,杭州稳步、有序、扎实推进全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奋斗的杭州正逢其时,一流的营商环境未来可期。浙江省委在今年“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踏上新征程,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杭州必将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上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专家点评
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攻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张颖(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2003年实施的“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和环境优势,这二者既包含了要优化提升“软环境”,也强调了要铸牢发展“硬支撑”。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浙江沿着改革这条主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历经省管县体制改革、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改革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浙江2020年实施《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到今年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再到今年7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的浙江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都可以看出浙江积极为经济社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信心与决心。
作为省会城市,近年来杭州的营商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对标世界银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市场主体关切,先后6轮推出了728项改革举措,尤其是围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形成了“1个总体方案+153个专项方案”的改革落实体系,这些务实举措的落地凸显了杭州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越来越高、力度也越来越大。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才能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涌入,进而为城市发展带来澎湃活力。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攻坚的路上,杭州应该在高起点上深入谋划推进。一是对标全球一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融会贯通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最新概念,力求融入全球规则话语体系,有力支撑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二是保持全国领先,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汇聚营商环境领域智慧成果,提炼先进思维理念,巩固优秀改革实践,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丰富现有法律体系的内涵;三是立足市场有感,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聚焦经营主体和基层反映的共性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构建长效解决机制,持续推进新一轮改革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