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一年一度双11。不管你买不买,是主动参与还是被裹挟而入,它的热度依然在那里。
今年,无论是“全网最低价”的争论,还是来自头部直播间的喧嚣,当走过15年的双11从消费热潮逐渐转变为一种习惯或文化。我们再来讨论“双11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并无必要。
尤其是在当下的环境里,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已是共识。今年双11,无论是从数据还是微博上的讨论热度,都显示出消费者依然维持了较高的购物热情,彰显出我国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活力。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真优惠才是真实惠。今年双11期间,各电商平台虽然“卷”出新天际,但其采用的满减、百亿补贴等多重促销策略,从线上扩展到线下,这种全渠道的促销策略有助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消费需求的释放。现实中,电商模式不断完善和规范,其带动消费的作用也会不断增强,最终赋能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也必然是积极的正向的。
消费者期待更简单的双11
“啊?双11来了吗?”没了高调的GMV战报,朋友圈少了晒单的人,看不见硝烟的商业战场,似乎有些静悄悄。
当双11从一天一夜的狂欢,拉长到近半个月的购物消耗战,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消费者的购物疲惫感大大降低了。
快递包裹不再积压成堆,快递临时招工不如从前那么急迫,转运点也无需挑灯通宵。这带来的,是购物体验感的大大改善。有人惊呼:以前等好久的快递,现在几小时就到了;付了尾款,不到十分钟,快递小哥就敲门。
各大平台拉长战线,给商家留下了充分的预售时间,意图很明确:在给双11战线上的每个人更多准备,也大大分散高峰期的爆单压力。
回望双11,走过15年了。
15年过去,双11脱离快速生长。不再追求GMV,少了“创历史新高”话题,变得越来越寻常的双11,让大众的期待感降低了,但真正有需求的人,仍然会下单购物,似乎这才慢慢回归到理性消费的本意:只买需要的,而不是为了买而买。
这些年,肉眼可见的是,各大电商平台促销活动真的变多了,消费市场也呈现分化。消费者和商家慢慢明白,一年不只是一个双11,日常的节假日也有促销。不只一个美妆品牌表示,大促不再是品牌营销唯一投入的重心,会将精力平均在促销之外的日常运营中。
有人说,今年双11,过得迷迷糊糊的。预售、定金、尾款,太多时间点记不清,还有凑满减、抢代金券、买返红包,和难如数学卷最后一题的规则。
也有人早早加满购物车,眼看节前一波涨价,到双11各种凑单用红包,一通操作之后,发现比平日便宜了几块。冷静下来,“觉得自己像个忙碌的傻子。”
“回想2009年,那个时候的双11很简单,就是所有产品打五折,当时消费者是真心喜欢双11这个节日的。” 有消费者这样说。
不能忽视低价带来的问题
今年,双11大厂不约而同地瞄准了“低价”。
京东直接玩起“现货开售”,打出口号“真便宜”;今年经历重大调整的淘天,把“全网最低价”定为目标,还有敲开了下沉市场另一面的拼多多……多方入局,怎么看都是一场近身肉搏“拼刺刀”。
先看淘天,率先喊出了“回归淘宝”。在短期内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回归低价策略,加码扶持中小商家,或许是当下的最优解。
再说京东,一直在讲求性价比,希望“重拾低价武器”。当年,京东就是靠着价格战,跟国美和苏宁的战斗中拼杀出来的,这点倒是一以贯之。
不论是业务改良,还是行业升级,这一次大厂们殊途同归,也意味着,平台想守住一方阵地,免不了一场攻防战,在存量中做精细化运营,但存量的厮杀,更为激烈。
从今年的618到双11,透过各方公布的数据看,低价对消费的拉动的确给力:
10月31日晚8点,天猫双11正式开售,155个品牌开卖成交即破亿,首小时7.19万个品牌成交额超去年首日全天;京东百亿补贴日正式启动,开场不到4分钟,京东百亿补贴频道成交额破亿;拼多多大促前三日战报,“百亿补贴”用户规模突破6.2亿;截至10月23日,抖音整体GMV、支付用户数、支付订单量分别同期增长200%、165%、195%。
有人说,15年之后,好像一个轮回,“双11”拼命想回到最初的样子,“低价”让市场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
可担忧随之而来,只谈低价,这场大战能持续多久?
短期来看,这场肉搏中,平台、厂家、商家总有一方要牺牲自身利益。从长远来看,低价策略只会让竞争环境恶化。
当一切回归到价格,问题也就出现在价格上。
今年双11,最火的不是平台,也不是商家,而是永不落幕的直播间。
先有小杨哥“血战”李佳琦,怒批李佳琦挟持商家,进行“底价”对垒,后有“快手一哥”的辛巴,硬刚慕思经销商,又因侮辱谩骂、拉踩引战,抖音账号被封。
海氏的一款烘焙电器,在直播间价格不一,关于“有没有底价协议”“双11补贴究竟谁出”“谁在霸凌”,京东采销、李佳琦和海氏展开唇枪舌战,互不退让。
这些事情,旁人看来都有些费解。但无数历史经验证明,一味追求低价,绝非一种高明的商业模式,也不是长效药。
双11的另一面:为中小企业赋能,为产业赋能
其实,这些年,很多业界人士开始反思。
无论是贯穿全年的购物节,还是时刻都能买到“全网更低价”的直播带货,又或者是喊着“天天低价”的电商,都在消解着对双11的认知。
被冲淡的双11里,有人甚至开始反向购物。
“我不会分双11和平时,需要买什么就买,消费需求及时满足。”一位网购人这样说。
近些年,新型消费加速并逐步传导,消费方式日趋理性。今年双11,逐步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为扩内需促消费“加薪添火”。
当然,“双11”已是一个符号,一种重要的节庆活动,仍受到人们喜爱和享受,就像国外有“黑色星期五”,“双11”也将长期存在。
用低价吸引消费者,这无可厚非,非议的是为了“全网最低价”,衍生出的以次充好、不良竞争等问题,并不值得鼓励。
今年的乌镇峰会上,“红衣教主”周鸿祎一句话,很有意思:“十年前,互联网公司都意气风发,认为自己是主角;而现在他们是甘当配角,为产业服务。”
回想15年前,大家口中谈的是用户体验,流量,点击率;而15年后的今天,我们该谈的是普惠,是合作,是赋能产业。
“甘当配角,做好服务”,眼下电商巨头们,心态已变。
与其追逐数据、比拼低价,我们更需要关注双11的另一面。比如,今年大家都在聊对中小企业的赋能,并如何助力中小品牌商家收获新增量市场、获取更多发展动能。
从这些我们看今年“双11”新变化,电商让一家国产羽绒服品牌从衰落走上重生之路,让更多被淡忘的国货老字号组成CP,以年轻人酷爱的方式出圈翻红;一间毕业生卖的国潮玩具店,销量猛增400%,通过双11契机让更多人喜欢自己的原创作品;直播电商,让浙江诸暨“珍珠村”走入高光时刻,也带动珍珠产业蓬勃发展。
平台们也甘当配角,为中小品牌商家出力,京东提供30亿元专项提额的融资服务,预计可帮助商家节省息费超过5000万元;拼多多扩大百亿补贴池范围,助力国货品牌;淘宝启动造星计划,孵化和培育一批特色中小商家,130万00后商家首次参与双11。
这次,赋能中小企业,各大平台的逻辑近乎一致:中国有约5000万中小企业,将它们盘活,经济的底盘才能稳住,让更多人增加收入,让行业正向地循环转动起来。
为促消费,去抓产业,这看似是舍近求远,取了一条远道,实则非也。
“卷低价”“拼数字”固然容易,但真正能遍及百姓的“实惠”,是更长久的价值。能否倒逼出更具效率的新型供销关系,最终形成更健康的低价能力,正是双11带来的关键思考。
有业内人士直言,双11是一场功夫在深处的大考,它带来的变革不仅于此:公平的市场竞争,高质量的商品,标准的服务,成熟的供应链,以及数智赋能下的产业生态。
双11会归于平淡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当疯狂和喧嚣退去之后,细水长流之时,才能看清谁在坚守,谁在速朽。洗尽铅华,大道至简,让实惠回归老百姓,这才是大促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