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50米左右的距离,魏颖还是跑得手心出汗。除了紧张,那种感觉,很神圣,又很自豪。
9月10日上午,嘉兴南湖畔,天空一碧如洗。魏颖手持杭州亚运会火炬一路小跑,顺利将其传递给下一位火炬手后,她依旧感觉自己“在做梦”。
魏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成为亚运火炬手。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如何与亚运结缘?又为何穿越1000多公里来嘉兴传递火炬?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对亚运的一份热切期盼。”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盛会,魏颖激动得失眠了。当天早上不到6时,她就起床洗漱,在酒店房间里做最后练习。
魏颖在嘉兴传递火炬。 记者 王志杰 摄
8时左右,魏颖和其他火炬手一起,坐大巴前往各自的点位。站在标注着15的点位上,魏颖笑称“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接过火炬开始跑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在发光。”魏颖说,奔跑过程中,她一直想着,如果家人和朋友能来现场见证她传递火炬的瞬间,就更好了。
当被问及如何成为亚运火炬手,魏颖直说“幸运”。4月初,魏颖看到了杭州亚组委推出的“争当亚运火炬手”线上活动,只要参与就有机会成为杭州亚运会火炬手,参与火炬传递。本就热衷参与各类线上活动的魏颖,这次也不例外,点开了活动页面。
在经历了两轮抽签审查后,魏颖最终成为嘉兴站的亚运火炬手。“这可能用掉了我近期一大半的好运!”但随即而来的是紧张,从没当过火炬手,该准备些什么?需要注意些啥?趁着空余时间,魏颖把前几届亚运火炬传递的视频都找了出来,并对照着在家模仿了起来。
通过新闻,魏颖了解到杭州亚运会的主题口号:“心心相融,@未来”。作为互联网之城,杭州不光把世界万物联结在一起,也把人心凝聚在一起,用爱招待全亚洲来参赛的运动员们。
“我觉得这还体现了亚运以及杭州这座城市的包容,让我们觉得亚运离普通人其实很近。”魏颖说。
和很多中国人一样,魏颖对于亚运的记忆,最早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始。
1987年出生的魏颖,当时只有3岁,后来她在长辈的描述中一点点拼凑起当年的盛况,吉祥物熊猫“盼盼”、歌曲《亚洲雄风》是他们的集体回忆。
在魏颖脑海中,北京亚运会的记忆寥寥,但亚运过后北京的巨变,她感触颇深。“城市里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楼大厦,我们家也从小平房搬到了楼房。”魏颖说,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多了很多世界各地的人,他们有的是来旅行,有的则选择在北京定居。
之后,北京又先后举办了奥运会和冬奥会,“双奥之城”的发展按下“快进键”。“除了‘鸟巢’‘水立方’等大型体育场馆,家门口也多了不少健身场所。”魏颖回忆道,以前跑步、骑车都不知道去哪,市体育馆离家又远,现在出门不到10分钟,就有绿道、公园、社区健身房等,身边爱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家乡的变化,魏颖自然是喜悦和骄傲的。
“杭州已经在世界出圈,期待通过此次亚运会,能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个城市。”不过,魏颖在此之前从未来过浙江,这回她特地提前两天出发。
因为魏颖的火炬传递任务在嘉兴,她早早就做好了攻略,前往南湖景区、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盐官古镇打卡,杭州、湖州等地也已提上日程。
魏颖虽没参加过亚运会,但从小练中长跑的她,对体育竞技精神早有感悟。这种精神,也贯穿到了魏颖的工作中。
因为对古建筑充满兴趣,大学毕业后不久,魏颖就应聘到了颐和园,随后通过考试被分配到讲解岗位。和亚运火炬传递一样,魏颖也从未接触过讲解。
“而且颐和园内游客来自世界各地,通常需要双语讲解。”魏颖回忆起刚上岗的时候,别说用英语,就连中文的专业术语都讲不利索,很多术语背了很多遍还是会忘。
这对本就有些“社恐”的魏颖来说,难上加难。不过,也许自信、乐观、不轻言放弃的体育竞技精神已深深刻在魏颖的骨子里,她从没想过转行。魏颖告诉记者,就像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说,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比过去的自己有进步就好。”
如今,对于中英文讲解,魏颖已驾轻就熟。2014年,她还有幸参与APEC会议成员团的到访接待。
为了这次接待,魏颖和同事准备了将近半年时间。“作为普通工作人员,当天我们只能在外围做好后勤保障。”魏颖说,他们主要的工作还是在APEC会议成员团到来前,对颐和园内一些景点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他们的体验感。
反复修改方案、紧盯工期进度……魏颖的工作不复杂,但她还是坚持和同事每天轮流值班,确保零差错。在她看来,不管是亚运火炬传递还是参与高规格的到访接待,都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宝贵记忆,都需要花百分百的努力去对待。
在众多亚运火炬手中,魏颖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身份光环加持。在她看来,只要心存热爱与信念,普通人也能像火焰一样发光发热,照亮属于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