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记者直击火炬传递现场:“薪火”传递,燃动全城!
发布时间:2023-09-15 09:45:00

盼望着,盼望着,亚运火炬来到了台州。

围观“薪火”燃起,感受精神传递。9月14日上午,记者在活动现场发来火炬传递盛况。

他们,传递"薪火"

两个多小时,170棒火炬手接力

当天上午9点,火炬传递仪式正式开始。

椒江和合公园里,火种护卫队庄严入场,引出火种,点燃火炬。“亚运加油!台州加油!”在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第一棒火炬手、世界帆船冠军魏梦喜高举“薪火”火炬,健步跑下起跑仪式台。

亚洲帆船锦标赛女子470级第一名、世界杯帆船赛事青岛站帆船女子470级2次冠军,参加过两届奥运会……魏梦喜的运动员生涯算得上圆满。退役的她,如今以椒江少体校教练身份担任火炬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这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作为土生土长的椒江人,希望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

接棒魏梦喜的,是全国劳动模范吕义聪。一个点赞的手势,火炬成功传递。这位从一线装配学徒成长而来的“大国工匠”,来自吉利汽车集团。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吉利生产的杭州亚运会官方指定用车。“亚运代表着向上的精神,值得每一个汽车制造业的一线工作者学习。”吕义聪说。

170棒火炬手中,年龄最小的14岁,年龄最大的67岁。许多熟悉的面孔一一亮相: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阮玲斐、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36年坚守基层一线的大陈岛“垦荒二代”王海强、国家空手道教练洪军武……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米,火炬手们都跑得尤为专注。不少人还在交接环节设计了独特的动作,跳跃的火苗不断汇聚蓬勃的能量。

从时隔6年再夺全国总冠军,到累计拿下三个全国奖杯,今年夏天,台州最出圈的莫过于“小城追梦”的回浦男篮。

当火炬传递至最后一棒、回浦中学男篮队员吴一锐的手上,已是中午11点15分。“小城市也有大梦想。学校的精神是‘百折不回’,我要把这份传承带给更多少年。”一米九几的大高个,和队友击掌后,手持“薪火”登上市体育中心的收火舞台,现场展示火炬并点燃火种盆。四面八方传来的声声“加油”久久不歇。

随着火种护卫队缓缓将火种迎回,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亚运火炬传递台州站宣告圆满完成。

他们,点燃激情

有的一路跟随,有的应援打CALL

一路传递,一路感受。

台州,阳光明媚,30℃的高温挡不住群众的热情。早在上午8点左右,火炬传递沿途早已人头攒动。

8公里的传递线路,沿着中央商务区、市民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海洋馆、吴子熊玻璃艺术馆、台州学院等地标性建筑一路向前。市民和游客有的挥舞国旗,有的拿起手机记录,翘首以盼。

“妈妈,来了!来了!”眼见着第90棒火炬手鲍陈热跑了过来,7岁的妞妞激动地拉了拉爸爸妈妈的手。上个月去看了市民艺术节台州乱弹《戚继光》的展演,没想到主演之一就是火炬手。一家三口从黄岩过来,一路相随,“怦怦怦”的心跳在诉说着澎湃之情。

黑压压的人头中,一身黄色T恤的大爷杨仁堂相当显眼。“我82岁了,能在现场见到火炬真的很荣幸!”7点钟就起来等待火炬传递的他,高举着写有“加油”大字的自制“应援手牌”,眼含热泪。用他的话说,这是浙江人的骄傲,也是台州人的骄傲。

一大早起来的,还有家住周边的童女士。“原来打算在中间站点看火炬传递,人太多挡住了。”改变计划后,她开车到收火点附近,走了百来米踮着脚看,火炬传递完成后还特地到主舞台合影留念。

“这次亚运会,我们3个家庭已经买到了温州的女足比赛门票,月底就带上孩子们自驾去现场,感受亚运氛围。”童女士说。

没能到现场的市民,也纷纷收看直播,隔着屏幕感受火炬传递的激情。一个上午,台州人的朋友圈就刷了屏。

他们,护航盛会

筹备近三个月,台州元素满满

台州的这场盛会,吸引了省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

为了让火炬传递活动“简约、安全、精彩”,我市高度重视亚运火炬传递工作,统筹谋划近三个月,既做到保证火炬传递安全顺畅,又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贡献了一场极具台州魅力的展演。

分时分类开展多场次、多场景模拟演练;全面测试力量投放、交通组织、应急处置等措施;提前发布火炬传递期间临时交通管理的出行指引;实时发布火炬传递沿线及周边路况信息……力争尽善尽美。

杭州城市舞团的40多位舞者3天前从杭州赶来,献上两支舞蹈。其间练舞彩排,每天忙不停。“这两个节目一头一尾,和着背景音乐‘幸福台州’等关键词编排动作,每个人都相当认真。”舞者蔡俊英告诉记者。

火炬传递沿途重要点位,还精心安排了各式各样的文艺表演。台州乱弹、黄沙狮子、太极拳、啦啦操、三门牡丹龙等,台州元素满满。这些表演团队将台州非遗和特色表演搬上火炬传递的舞台,让台州文化绽放光芒。

如今,这簇“薪火”正前往温州,延续亚运声音。台州的火炬传递虽已告一段落,但这座和合之城的步伐永不停止。此刻,它正张开双臂,迎接四海宾客。

来源:望潮   作者:记者 王艳/文 潘侃俊/摄   编辑:张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