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聚会,就终有散场。4月25日,为期3天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杭州落下帷幕。
这些天,我去过书展、参加了论坛,和无数个爱读书的人擦肩而过,也听着许许多多关心书业动向的人侃侃而谈。
短暂的盛会,掀开了我们国家全民阅读风尚的小小一角。
透过这一角,我看见了今天的人们阅读启智的坚信,对文化传承的坚定,对精神生活的坚持。
我看见了一个民族对读书的热爱,从来不曾,也不会落空于任何时代。
芹菜和好书节
短短三天,最大的感触是,热闹。
杭州浙江展览馆南广场入口,总是会排起小长队。他们为了“之江好书节”而来。
有人提着嫩绿的芹菜,那是要去参加作家秦明签售会的,“芹菜”是秦明的“粉丝”代号;有人推着坐轮椅的老母亲,那是经历过书籍匮乏的一代来享受新时代的好时光;有人带薪跨省逛展,那是要为公司搭建儿童公益阅读空间来找书的……
仿佛一场嘉年华,有时,这里像个书市——全场2万种新书八折销售,还放送不少消费券,不少人满载而归;有时,这里又像明星见面会——一场接一场的作家见面会、图书分享会,吸引着人们驻足、鼓掌,争相合影留念。
职业原因,现场卖书的店员小王,近年常为实体书店“倒闭”的新闻而情绪低落。这回,她兴奋了:“看到那么多人来买书,工作都有劲了。”
事实上,有迹象表明,书店正在回暖。西湖边纯真年代书吧负责人盛厦感慨:“今年以来,店里常常爆满。已经三年没那么忙过了。”
一场大会,折射了人们对阅读的渴望和爱,也充满了思想和观点的碰撞。
根据大会发布的第2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2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只比去年高出0.02本,仍然远远低于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怎么办?
为了走好全民阅读工作这条任重道远的路,大会期间,专家齐聚。他们冲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来。
“银龄阅读论坛”专门针对如何推动老年人出版工作和阅读推广活动进行探讨;“阅读与媒体论坛”集聚优秀报业代表,用亲历的融媒体转型案例,指路行业方向;“阅读与乡村振兴论坛”从河南请来了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他们带来农民靠阅读获取知识,富了口袋的励志故事……
3天,10余场覆盖城乡全年龄段人口阅读问题的高质量论坛轮番举行。从政府部门、到研究机构,再到大小企业,阅读行业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从业者都不想——也没有——白来一趟。
马未都和古画
热闹之外,阅读也让人沉静,沉静在悠长的历史长河里。
纵然,从唐诗宋词到网络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在眼下这个时代,我看到了一种共识——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是一本厚重的大书,从新石器文化的曙光算起,至少有一万年了。”“春风里”阅读盛典晚会上,文化学者马未都的演说激情澎湃。
一万年,承载了多少故事,多少思想。我在大会丰富的活动中,看见了中华文明这本大书的无数种打开方式——
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阅读典籍与文脉密码”中,人们在高清调色打样的古画中,读出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的文化传统。
现场,有对母女蹲在地上看书画。作画的人是谁、画上人在看什么书……孩子的“为什么”太多了。妈妈低声慢慢地讲。一问一答中,知识在传达,文化也在传承。
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的“文润书香”全民阅读周上,人们在珍稀的古书、历代印刷雕版的展示中,读出古人为了书的普及付出的努力。
不远处,古籍修复师汪帆的《寻纸》在做新书分享。她历时七年,寻访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古法手工造纸地,写了一本书,想把今天非遗人的匠心,说给更多人听。
……
大浪淘沙。阅读经典,阅读传统文化,俨然已是一种自主选择,而非被动接受。
阅文集团总裁侯晓楠就发现:平台上,年轻读者最爱的出版书中,传统文化是最热门的品类之一,其中《论语》《红楼梦》《西游记》最火;《资治通鉴》被40多万读者加入书架,是讨论度最高的传统文化读物,评论足足有3000多万条。
国外读者也对沁润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深深着迷。根据《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我国数字阅读“出海”作品达到61.81万部(种),出海地区排名第一的是北美,古代言情、玄幻奇幻、武侠仙侠排是最受欢迎的题材前三。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思想的滚滚洪流正在冲击每一个人。从对传统文化的每一次驻足、每一次阅读中,一代又一代人找到了在激流中立身的根本。
听书和ChatGPT
信息时代,阅读的方式也在更新迭代。而新,就代表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来自年轻人对书的钟情。
杭州弥陀寺文化公园的一条宋韵书街,汇聚了来自沪杭两地的30多家知名书店、出版社。建在52层楼高的“全球最高书店”朵云书院、“上海最美书店”钟书阁、国内首家主打王小波主题的王小波书店、文艺青年扎堆的单向空间……
这些在年轻人中“热度”极高的书店在此集中,整条街成为网红打卡点。他们并不只是摆摆样子、发发朋友圈。
目前,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0亿,25岁以下的读者占到了一半有余。2022年,阅文平台新增的用户中,66%为95后。
在纸质书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和网络在线阅读之外,这群年轻人还开发了全新阅读“姿势”——听书和视频讲书。B站去年发布的首份读书生态报告也显示,约9060万人在B站观看读书类视频,74.3万人每天在B站至少观看一个读书视频。
这种生命力,也来自对技术的应用。
浙江展览馆里,书香中国展展示了科技赋能后的阅读,可以不只是“看”。
番茄小说展出了AI听书方式——AI朗读技术不仅可以打造风格多元的音色矩阵,适配不同小说人设,还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度拟人的AI听书体验;西瓜视频上线的无障碍影院频道,通过配音解说和对白以外的电影场景描述,让视障人士“听懂”电影;中国移动咪咕搬来一个“云上大会元宇宙分会场”,用户可以建立虚拟角色,沉浸式、跨时空地参加大会的各种论坛、展览……技术,让阅读充满想象。
有人担心过技术进步对阅读习惯带来冲击。不过,相比忧虑和紧张,阅读大会传达的情绪,更多是乐观。
比如,ChatGPT之类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写书、写新闻、根据小说改写剧本。在“人工智能与内容生产圆桌论坛”上,专家探讨更多的是,人机共创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激发着人类努力拓展自身创造力。
正如网络作家管平潮所说:人工智能既是威胁,也是福音,它激励着作家不满足于创作及格作品,而是去“冲刺”高分精品。
全国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春天里开幕又落幕,但是阅读的春天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