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1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一直高度重视,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强大的农业科技研发、攻关、成果转化能力和先进的农业机械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要支撑”,这为我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以来,我市按照“一年大突破、三年大跨越、五年创一流”的总体目标,聚焦农业保供能力提升、发展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经营体系重塑和可持续能力提高,聚力实施科技强农、装备强农“双强行动”,专班化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聚焦耕地种子优化,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我市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把农业基本盘、压舱石做得更加厚实。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2022年,新建灌溉计量设施203处,落实信息化改造130处;更新改造农田水利灌溉工程408处,提升农田灌溉能力8.06万亩,受益人口14.3万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9.97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81.04万亩。二是发展现代种业。出台高质量推进杭州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推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攻关、种业自主创新研发,全面提升杭州现代种业的“保、育、引、繁、推”能力,全市累计育成农作物品种700余个,较大影响力的品种85个,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三是抓好粮食、蔬菜生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38.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4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5.85%,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89.83%,粮食和蔬菜保持稳定安全供给。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高农民种粮效益,今年发展综合种养面积10.76万亩,较上年新增9.59万亩,预计综合产值可突破5亿元。
(二)聚焦科研成果转化,农业科创高地建设进一步提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我市始终坚持把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力打造农业科创高地,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是推动科研合作。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各区、县(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下属研究所签订具体合作协议,同时深化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两年共落实市院合作项目10个、产业团队和首席专家工作室项目65个,市级补助资金3290.5万元。二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实首选地政策,鼓励企业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按照新增技术交易额给予奖励,最高200万元。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新建省级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三是加强科技特派员选派。坚持“政府主导、科技牵头、部门联动、特派员服务”,逐渐形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杭州模式”,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9批1250名。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和新品种保护工作,确保生产经营品种授权持证规范、合作育种品种权属清晰、知识产权交易公开合法。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对农业知识产权案件的执法效率和水平。
(三)聚焦农机装备支撑,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我市始终坚持做好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让农民“有机可用”、“有好机用”。一是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20个以“农业标准地+双强”项目为核心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和窗口进行培育。主要由强村公司或国有、集体平台实施,联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标准地改革,布局现代农事服务中心,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全面提升杭州农业的设施和装备水平。2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6亿元,目前所有项目已完成区县立项并开工建设。市级财政专门安排2.5亿元资金,对每个示范园按照主体投入的50%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二是抓好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建设。围绕提升县域农机化发展水平,推动农业“机器换人”提档升级,近两年共创建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4个(含3个特色产业先行县)。三是推进省农业“双强”项目。完成省农业“双强”项目库第一批入库项目25个、第二批16个,争取省级补助资金8459万元。截至目前,第一批入库项目,完成投资1.09亿元,投资完成率99.16%;第二批入库项目开工率100%,完成投资0.66亿元。综合考虑区域粮食生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萧山党湾农事服务中心、临安於潜农事服务中心列为全省首批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今年4月,全省农业“双强”推进暨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四)聚焦经营体系重塑,助力强村富民成效进一步显现。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关键要重塑农业经营体系。我市始终坚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培育扶持农业新型主体。实施“户转场、场入社、社提升”行动,累计培育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95家、市级419家,国家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25家、省级73家、市级462家。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1家,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8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培育数量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今年计划新培育2400名。二是加强数字赋能。出台《杭州市数字农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探索“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模式,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区10个,数字化改造种养殖基地155家,省级认定数字农业工厂31家、未来农场1家。三是建好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积极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参展参销,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连续五届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茶博会,持续擦亮“杭为茶都”品牌,进一步打响了西湖龙井、径山茶、建德苞茶等茶品牌,第五届国际茶博会创造了现场交易额1.73亿元、意向交易额38亿元的好成绩。
(五)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多产融合发展局面进一步打开。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产业的主要路径。我市始终坚持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增收。一是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启动实施县域富民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计划,重点培育“西湖区花卉和西湖龙井、萧山区蔬菜和萝卜干、余杭区径山茶和蜜梨、临平区莲藕和塘栖枇杷、钱塘区水产和沙地西瓜、富阳区鲜桃和豆腐皮、临安区山核桃和笋竹、桐庐县蜂蜜和茶叶、建德市草莓和禽蛋、淳安县有机鱼和中药材”等20个产业,到2025年,力争打造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0条左右。二是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产地仓)20个以上。发展食材预处理、面制、米制等预制菜加工。培育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以及订单合作、农产品定制、会员农业等新模式。三是以打造“土特产”品牌提升价值链。依托乡土特色产业资源,融入科技、人文元素,实施品牌培育计划,每个区县(市)打造1个以上有鲜明标识度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持续打响“醉忆杭鲜、萧山本味、禹上田园、天目山宝、千岛农品”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四是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通供应链。开展“迎亚运游乡村”和“直播达人进乡村促振兴”行动,推出了100个特色村、2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12条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17个国际乡村旅游体验点,遴选了100名直播达人为“乡村直播推广大使”,开拓“互联网+”数字营销新路径,去年实现农村电商交易额188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科技强农方面来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区,西部县市数量较少,“东强西弱”问题突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主导产业的数字化改造率不高;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相较于农机投入,由于农业新品种的选育难度大,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攻关显得偏“冷”。
从机械强农方面来看,农机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偏小,未能形成农机产业集群;山区丘陵宜机化改造步伐较慢,小型轻便农机使用面不广;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从要素保障方面来看,农业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数量较少;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有待加强;农业项目建设限制性条件仍然较多,大部分区、县(市)在制定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未能将农机机库项目建设等农业设施用地需求纳入规划。县、乡两级农机管理站经历几轮机构改革,发生较大变化,职责严重弱化,农机农技人员力量与当前农业“双强”行动任务要求不匹配。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我市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情况为契机,聚焦短板弱项,持续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在“强安全”上持续发力,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为高标准农田。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切实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地力提升、农作制度创新、田园生态涵养、农业产业优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推广临安於潜数字农田、余杭永安稻香小镇、桐庐梅蓉美丽田园等具有杭州特色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模式,今年已立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7个,可超额完成省定3万亩年度任务,确保进度全省领先。
(二)在“强种业”上持续发力,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发挥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茶叶研究所等在杭“国字号”和省市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聚焦核心种源和关键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打通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的逆向创新链条。加快推进2023年现代种业发展项目,建设一批现代种业标志性重点工程。
(三)在“强装备”上持续发力,加强适用农机推广。加大适应型农机引进工作,加大对区县(市)和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机械首台套引进工作的支持力度和推广力度,重点引进适应西部丘陵山区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业主导产业的先进适用小型农机。加大宜机化改造,推动改善农田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点茶叶等作物宜机化采摘的种植改造。重点保障“茄果类种苗自动嫁接机研制及熟化”等已入选全省研发制造、试验熟化类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在“强平台”上持续发力,着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农业保险为保障,集中连片流转承包地或“两非”整治后土地,按照粮油1000亩以上、蔬菜500亩以上标准,高标准建设农业标准地。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优先保障农业设施用地。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应用低碳生态高效技术,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重点突出粮油和蔬菜两大主导产业,抓好粮食保供,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优产,打造环市区蔬菜保供基地,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
(五)在“强服务”上持续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事服务圈。按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的要求,科学布局建设现代农事服务中心,重点提升成套水稻育秧、机耕机插、自动化施肥施药、一体收割机、秸秆自动化处理和成肥等装备水平和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区域内农业生产农事服务全覆盖,2023年启动建设农事服务中心20个。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深入调研强实效”活动,深入基层一线,重点帮助西部县市农业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双强”项目高效推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打造高水平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六)在“强协作”上持续发力,合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动员全市各方面的力量,集思广益、携手共进,以农业“双强”为抓手,合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协同意识,发挥好农业农村部门主攻手作用,充分调动整合部门资源和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到农业“双强”中来,形成各方协同的合力。希望各位人大代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杭州农业农村工作,帮助我们一起查问题、补短板,多角度、多渠道地给政府建言献策。强化争先意识,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省市“两会”精神,同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有机结合起来,在目标上领先、指标上争先、富民上优先、机制上率先,努力推动我市“三农”工作开新局谋新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