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全市贯彻执行《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有关要求,加快构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规划编制攻坚年,稳步推进规划实施工作,强化资源保护和要素保障统筹,深化规划工作全周期管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规划编制实施总体情况
(一)聚焦规划编制攻坚,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一是强化战略引领,完成总规编制上报。市总规于2023年4月正式上报国务院。8月以来,我们认真研究国家部委审查意见,修改后的市总规已于10月再次上报。在全省率先完成上城区8个分区规划和桐庐县等3个县(市)总规编审报批,加快构建“一主六辅三城,三江两脉八带”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国土空间格局。二是统筹设施安排,强化专项规划支撑。开展养老、地下空间、人防设施、绿地系统、郊野公园、环境卫生、电力、防洪排涝、消防设施、竖向、轨道交通周边用地控制规划等10余个专项规划编制,为完善民生设施、强化城市安全韧性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聚焦重点地区,保障发展战略实施。深入实施“东西并进、南北互动”发展战略,完成临空经济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大城北地区等重点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推动重点地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四是强调轻重缓急,加快详细规划编制。统筹开展完成全市94个城镇单元和80个乡村单元详规编制,率先完成城西科创大走廊14个单元详细规划批复,加快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大城北地区详细规划编制,保障城市高水平建设。
(二)优化规划管理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效能。一是强化规划编制统筹。在全国率先实施“三级三类”规划联动一体编制,高效解决以往各类规划空间错位问题,实现规划纵向穿透、横向协同。二是实施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形成《杭州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将全市50个左右专项规划纳入清单管理,明确编制主体和编制要求。三是推进详细规划一体管理。面向社会治理、空间治理合理确定详细规划单元划分方案。健全详细规划管理机制,出台《杭州市城镇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程》《杭州市乡村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指引》等规程,制定《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实现规划编审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流程。四是完善详细规划调整制度。今年以来我市修订完善了城镇单元详规局调流程及正负面清单优化方案,加强对十城区的统筹,对详规局调做到规范程序、分类管理、严格管控。
(三)构建名城保护体系,强化历史风貌管控。一是深化完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传导落实市总规相关要求,衔接《杭州市国土空间历史文化空间专项规划》,凸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突出西湖、大运河、良渚“三世遗”保护管控要求,对保护对象名录、保护要求、保护措施、保护区划要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措施、工业遗产保护策略、教育遗产保护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要求等进行系统整合,确保保护体系和内容丰富完整。落实《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建设保护管理机制、优化动态评估、加强日常监督以及加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二是完成西湖文化景观保护规划修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细则,以及良渚、西溪湿地周边地区景观控制规划,进一步细化明确规划管控要求,并在详细规划及相关规划编制、项目实施中予以严格落实,彰显杭州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景观风貌。
(四)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一是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出台《关于优化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促进全市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设立耕地和永农保护补偿专项资金,今年下达6.47亿元补偿资金重点用于永农建设和粮食种植的经济补偿,进一步推动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区合一”。二是编制耕地保护利用规划,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明确“保数量、优布局、提质量、强保障”四大任务和相关指标。压实属地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将市总规明确的174.40万亩耕地保有量和145.16万亩永农保护任务足额分解落实。在2022年189.09万亩现状耕地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耕地功能恢复,实现耕地总量稳中有增。三是打造土地整治“五星工程”。我市前三季度六项核心指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季度目标任务,全部位列全省前三,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在“十项重大工程”评星中连续获评“五星工程”。四是铁拳整治违法占用耕地。围绕违法占用耕地问题“零发生”“零新增”目标,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的通知》,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全面构建“林长+河湖长+田长+检察长”四长协同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施新增违法占耕问题倒查机制,获省田长办转发向全省推广。建立新增违法占用耕地第一时间整改响应机制,开展“帮村助企杜绝违法用地”敲门服务行动,建立违法占用耕地“多违合一”数字化平台,集成违法占耕监管“一张图”和整治“一张图”,实现“多违合一、一整多效”。
(五)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助推建设项目落地。出台《杭州市工业空间规划(2024—2035年)指导意见》,盘清底数、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整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成360平方千米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一张图”。出台并实施《关于强化创新优化服务全力做好项目实施规划资源要素保障的通知》37条举措,全力以赴加快重大项目落地。一是盘存量。出台新一轮《杭州市存量“三块地”降存控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截至11月底,全市共盘活存量“三块地”20.13万亩,完成全年目标的152%,其中批而未供消化、低效用地再开发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通过存量土地处置、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8169亩。9月我市被自然资源部列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并作为试点城市代表在全国试点工作启动会作典型交流发言,目前已形成试点实施方案送审稿。二是拓增量。紧扣用地指标配置政策,通过增存挂钩、重大项目两个途径,争取更多用地指标。截至11月底,累计获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4852亩,其中批次项目用地指标24166亩,持续保持全省第一。三是强供地。截至11月底,全市共完成土地收储41075亩,收储面积创历年之最。精准供地,有序出让,全市共出让经营性用地10500亩,出让金(已成交+已公告待成交)约1958亿元,出让金位居全国第三。加大工业用地保障力度,全市已公告成交工业用地13241亩,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比为56%,供应标准厂房683万方。进一步强化乡村范围内相关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保障,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村民建房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落实“应保尽保”,确保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不少于5%。四是快报批。采取提前组件、容缺审查等方式实现审批提速,进一步提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覆盖率、报批率、批回率,尽快将用地指标转为落地项目,确保“不浪费一亩指标”。
(六)完善城市更新机制,加快提升城市品质。一是高位推进。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城市更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城市更新工作,研究审议城市更新重大事项。二是强化政策引领。5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市区两级协同并行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工作,市级层面研究制定全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并同步推进城市更新条例制定工作。三是以《决定》为依据,积极完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规划建设政策保障。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间距、日照、退界、交通、市政配套、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要求可酌情放宽;对容积率核定进行优化,为满足安全、环保、无障碍标准等要求,对于增设必要的楼梯、电梯、公共走廊、无障碍设施、风道、外墙保温等附属设施以及景观休息设施等情形,其新增建筑量可考虑不计入规划容积率;鼓励复合开发利用,将居住、研发、办公、商业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在不影响相邻功能前提下复合设置,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活社区;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建设和复合利用。推动浙工新村改造、高校宿舍区扩容等城市更新项目,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探索存量时代内涵式发展新模式。
(七)坚持数智赋能规划,助推全生命周期管理。空间智治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成效显著,“空间智治”实景三维底图赋能空间治理和城市治理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推进会及相关培训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一是摸清现状底数,夯实规划基础。结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做好工业用地专项调查等工作,融合各部门各类数据,逐步形成坐标统一、边界吻合的“一张底图”,作为各类空间规划开展编制工作的统一底图。同时,构建2210平方千米实景三维底图,实现底图从二维向三维的提升。二是建设并持续迭代升级国土空间智治平台及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支撑各类规划编制管理、近期建设项目选址、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三是构建“机审+人审”审查模式。以总规、专规为数据支撑,建立“3+X”数字化审查机制。其中“3”即耕地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X”为紫线、黄线、蓝线、绿线、橙线、地灾线等重要控制线。“3+X”审查已应用于规划编制攻坚年各类项目审查工作中,不仅提高了规划数据精准度,也大大提升了规划编制审查效率。四是推广应用耕地智保“天巡地查”场景,安装2804个铁塔高位探头,覆盖全市60%以上的耕地,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核查处置。运用市级高清遥感影像补位监管,实现全市耕地技防全覆盖。五是加大“规划一点通”应用。上线附近规划、详规一张图、民生设施等功能模块,零距离向公众展示规划成果,搭建起社情民意互动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满意度、获得感。六是根据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杭州试点。生产完成全国首份支撑L4级别自动驾驶的试点区域高精度地图数据,并获得高精地图审图号,支持企业探索自动驾驶高精地图应用。今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分享杭州经验。
二、规划编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管理统筹力度还需加强。目前全市“一盘棋”的规划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及三县(市)规划仍以属地管理为主,基层局、基层所普遍面临专业力量不足、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市级统筹配置全市资源要素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跨区路网规划、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统筹不够到位。在区与区之间的衔接地段,仍存在城市骨架道路不衔接、基础设施规划不一致现象。变电所、固废处理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邻避问题仍较为突出,市政设施用地复合利用有待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力度还不够大、功能还不够丰富、开放程度还有待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专项规划编制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专项规划横向协同机制不健全。专项规划涉及部门多、范围广、专业性强,需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编制,落实到详细规划实施。目前,各部门在开展专项规划编制时,横向衔接、协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落实“一张底图”编规划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专项规划成果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各专项规划还需进一步统筹、协同、规范,进一步明确概念界定、职责分工、成果管理等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引领作用。二是面向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展示还不足,文化价值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彰显。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色彩、建筑风貌、公共艺术方面的规划编制关注度还不够高,需更好地应用城市设计、专项规划,健全风貌管控机制。
(三)规划前瞻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大湾区、“双城记”建设,践行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规划研究和实施机制探索还不充分。二是部分专类设施规划布局研究不足。城市中心区域轨道交通站点等重点场所周边非机动车停放场地不足,占用非机动车道、步行空间现象突出,对街道空间品质和城市风貌产生负面影响。三是竖向规划还有待完善。面向韧性安全和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对城市竖向标高管理还不够系统,城市竖向规划及实施管理方面研究及政策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类专项规划实施需要进一步强化。亟需开展铁路、公路等重要节点前期研究,进一步论证铁路货场搬迁、铁路改线或抬升的可能性,抓紧启动绕城北线抬升改造方案研究,预留与其他相交快速路的互通功能,加密跨绕城通道,加快研究绕城北线防护绿地空间再利用。
(四)耕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近年来,我市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占补难以平衡,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同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碎片化较为严重,容易导致闲置抛荒,也难以集中流转形成规模化种植,耕地利用效率仍有待提升。此外,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优质耕地也存在空间错位问题,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仍有待优化。今年是党中央实施党政同责的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的第一年。重点工程依法用地意识不强、村镇耕地保护认识不到位、田长巡查管地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对照国家最新考核要求,违法占用耕地防控仍存在薄弱环节,资源保护压力较大。
(五)土地利用效率需进一步提高。我市用地绩效偏低,亟需创新土地供给侧改革,完善低效用地评定激活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现状工业空间普遍存在用地不够高效、布局不够优化等问题。面向2035年需要新增6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的目标,亟需结合工业园(片)区整合和五大生态圈打造,进一步优化工业用地布局。二是低效工业用地盘活难度大。按原定目标,到2035年计划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00平方公里,近三年每年盘活15000亩。亟需出台激励政策多措并举,提升企业自主改造的积极性,多元协同加快低效工业用地盘活。三是乡村地区“人减地增”,人均村庄用地面积超过全省人均水平,不少地方“空心村”现象严重,亟需通过乡村地区分类引导施策来扭转用地不够集约的现象。四是市场热度两极分化加剧,市场热度取决于优质地块占比。在全市房地产市场下行态势未完全扭转的背景下,受招商等因素影响,项目落地较慢,工业用地出让进度滞后,不少工业用地存在“地等项目”现象。
(六)乡村振兴用地困境亟待破解。《乡村振兴促进法》《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明确规定,在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应当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用地。在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均落实了相关规模指标要求,但是仍面临着规划引领性不足与项目选址不确定等冲突,亟需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实现规划管控刚弹并济,切实保障乡村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房建设用地,为乡村地区振兴提供空间保障。
(七)机场净空管控要求日趋严格。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根据今年1月国家部委新出台的净空审核管理办法,对萧山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划定参考高度范围,提出保护管控新要求,实施净空审核的范围增加,限高管控更加严格。新规定对规划编制攻坚任务中若干详规影响较大,若按照新参考高度要求修改详规,降低单元建筑高度,将大大减少区域内开发建设规模。需要进一步加大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细化完善管控机制,在满足机场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障地区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继续推进规划编制报批,实现详规全覆盖。一是做好部、省汇报沟通,在省级规划批复后,争取市总规、分区规划和县(市)总规尽快获批,更好地发挥总规战略引领保障作用。举办总规成果展览,广泛宣传总体规划,凝聚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传导实施总规的共识。二是加快大城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完成竖向、电力、消防救援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报批,提高城市安全韧性和宜居水平。三是做好40个城镇单元和74个乡村单元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详规全覆盖,确保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四是继续强化规划传导落实,将上位规划、专项规划的主要控制内容纳入“3+X”底图审查,完善编制审查机制,进一步抓好详规层面传导落实,发挥专项规划作用。五是加强详规局调管理。严格执行详规局调流程及正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提高规划的严肃性、执行力,并结合机制运行情况,做好评估和“回头看”,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详规管理相关流程。
(二)完善规划法规政策体系,为规划建章立制。一是加快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立法研究。目前,具有杭州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初步构建,但国土空间规划保护利用尚存在许多制度空白和管理空缺。基于完善我市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的客观需要,也为解决国土空间规划实际问题,下一步要积极推动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研究,加快制定《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杭州市土地管理规定》(修订)《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修订)等法规。二是深化专项规划目录清单管理制度。专项规划涉及面广、部门众多,统筹管理难度较大。后续将进一步深化完善目录清单,强化对全市各类型各领域专项规划的统筹管理,增强专项规划协同性及传导性。三是做好规划实施和城市体检评估。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要求,按照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全周期管理要求,结合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试点工作,持续做好规划实施和体检评估工作,并建立健全预警反馈机制,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
(三)谋划重点地区发展,有序推动规划落地。是加快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对照“一主六辅三城,三江两脉八带”的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高质量推进萧山、良渚、钱塘、临平、富阳、临安六大辅城建设,承接主城功能外溢,进一步增强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吸纳新增人口,将辅城建设成为辐射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强化桐庐、淳安、建德三大县城建设,依托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布局环境友好型产业。引导新增建设用地资源要素向辅城和县城集聚。二是加快推动重点地区发展。依据市总规重要战略板块安排,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片区能级提升为原则,围绕区域性交通枢纽、现代服务等主导功能,深入谋划重点地区发展,推动钱江新城二期、临空经济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大城北地区、江南科技城、之江科创城等重点地区规划实施,做好重点地区和TOD站点城市设计等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进一步细化完善区块布局,推动一批标志性项目实施。
(四)强化耕地保护统筹,推进补偿机制实施。一是建立耕地保护“一张图”,夯实实现“两零”目标工作基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国之大者”,实施好耕地保护利用规划,用好耕地保护一张底图,层层压实责任,督促各区、县(市)做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加快制定我市耕地保护考核办法及细则,在第一次耕地保护国考中“确保良好,力争优秀”。二是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三生”空间格局。开展乡村单元详细规划编制攻坚,引领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大力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区合一”,集中粮食生产区域,腾挪乡村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林耕置换”,释放补充耕地资源潜力,促进农林用地布局优化。推进空心村土地整治,盘活低效建设用地,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更多土地综合整治精品工程、试点工程,助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创新政策驱动,激发资源保护积极性。建立耕地储备机制,强化市域耕地后备资源要素统筹。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结合耕地保护考核、“田长制”建设等工作,进一步细化明确专项资金安排计划、绩效目标,更好推动补偿资金规范使用,激励区、县(市)统筹开展耕地保护创新实践。
(五)补足公服设施短板,建设全民友好城市。一是加快已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精准配置与落地。推动高质量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向城区外围延伸,提升高等级设施服务覆盖范围。重点聚焦“一老一小”,补足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二是积极推动青年友好示范区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降低青年生活就业成本,增强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三是推动绿地系统规划实施,加快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四级公园体系,更好地植入体育健身和“一老一小”活动设施,满足全年龄段服务需求。四是推进轨道站点交通设施规划。组织开展轨道站点交通设施近远期规划编制,为城市公交和车行、慢行体系接驳预留空间,提高城市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度,进一步提升人行道等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六)攻坚精准高效做地,着力稳住土地市场。一是精准做地供地,确保出让平稳有序。以“优化主城区、补强多中心、精排周边区、集聚中心镇”为原则,强化经营性用地供应。聚焦钱江新城二期、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点板块,聚焦轨道TOD等交通便利区域,聚焦区位佳、配套好、市场接受度高的区域,加大做地力度,结合出让计划规模统筹,计划明年收储经营性用地1.3万亩,为出让计划1.3倍左右。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助推制造业蓬勃发展。强化工业用地保障,聚焦重点区域、重大平台以及五大产业生态圈等重点领域,加大做地供地力度,服务强链补链,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产业用地保障,计划明年收储工业用地1.2万亩,出让工业用地1万亩。
(七)深化乡村地区规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加快乡村地区规划编制实施。完善乡村地区规划布局,统筹村庄规划建设。在乡村单元详细规划中,统筹划定村庄建设边界,统筹布局村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设施和公共设施,引导农村住宅集中布局,为村民建房预留空间。二是强化乡村范围内相关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保障,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村民建房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落实“应保尽保”,确保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不少于5%。三是完善乡村产业用地政策。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保要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
(八)加大攻坚克难力度,提升惠民利企实效。一是深化不动产智登。推进交房云办证、带押过户等不动产登记智慧服务场景扩容增量,实现二手房“带押过户”掌办快办、二手房转移一件事全程网办全市域覆盖,为群众和企业节约资金和时间成本。推行不动产登记“无差别受理、一环节通办”,设立无差别受理窗口,全面提升办事效率。二是深化土地码应用高效审批。通过“土地码”串联归集“一块地”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审批数据,拓展新增工业用地项目房地登记“零材料、零等待、零跑次”“三零发证”覆盖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程网办,优化并联审批协同机制,推广新增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不动产权证书“三证齐发”,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交地即交证”。三是深化历史遗留办证破解难题。推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持续开展解决群众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坚持动态跟踪,落实长效机制,发现一批、化解一批。加快解决国有房产、国有企业和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切实保障企业、群众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四是着力实现回迁安置五年以上“零新增”。通过加强源头管理、规范项目实施、强化内部管控、深化安置治理等环节系统性构建我市集体土地征收安置工作体系,从源头杜绝新启动项目产生超期在外过渡现象,坚决遏制“增量”,形成从土地征收启动到房屋补偿安置全流程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九)加大低效用地盘活,推动城市更新实践。一是抓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加快出台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构建政府、市场、村集体等多主体参与,工改工、商改商、住改住、用途合理转换等多元化模式,指标统筹、地价优惠、审批服务、资金支持等多维度激励,规划资源、发改、经信、建设、国资等多部门协同的低效用地盘活工作机制。二是推动城市更新落地实践。用足用好1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结合城市更新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以及城市更新条例起草等工作,因地制宜、持续开展政策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用地绩效,补齐民生设施短板,确保我市城市更新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三是突出低效工业盘活重点。结合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一张图”实施,推动低效工业集中连片整治,促进工业用地规模明显增长、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用地效益显著提升。有序推进“工业上楼”,加快制定出台我市“工业上楼”项目实施办法,重点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细分行业链主企业需求,精准“上楼”,实现空间供给和产业链发展的有效协同;鼓励实施个性化定制,加强方案审查、租赁管理、产权分割等环节把关,实现有效“上楼”。
下一步,将根据审议意见抓好相关工作完善,继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更好地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深化土地要素供给侧改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